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上海尋找失落的引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5日 17:38 中國經營報

  作者:楊利宏

  正與老對手寶潔在中國日化市場大打“防守反擊”的聯合利華,如今開始竊喜“成本策略”的成功。

  僅僅在一年前,包括聯合利華、3M、英特爾在內的跨國公司將位于上海的生產中心大
舉外遷,引發一場上海是否遭遇“產業空心化”的大討論。

  綜觀大上海的產業布局,東有半導體、南有化工、西有汽車、北有鋼鐵,但東西南北同時面臨電力、交通等的瓶頸制約。尤其近年來,上海的人力成本、生活成本、商務成本快速上升,臨近的昆山和蘇州等地成為外資生產中心在長三角的替代新址,甚至安徽、湖北等內陸省份也成為均瑤這樣的上海浙商的生產基地。

  “安徽合肥不僅僅是勞務輸出省,同時還是電力輸出省。合肥的人工成本只有上海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在如今全國各大城市電力緊張拉閘限電的時候,我們合肥的工廠全部能保證電力供應。”聯合利華副總裁曾錫文說。地處內陸的合肥已經成為聯合利華全球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而上海則成為公司的研發管理總部。這種生產和管理高度分離的“聯合利華模式”,如今成為越來越多的早期投資上海的跨國公司的重要選擇。

  經濟學者張軍等人認為,上海早期的經濟增長是強勢政府主導下的“起吊機經濟”和“腳手架經濟”。“ 上海的經濟增長主要是外在投資拉動、而不是內生經濟力量的‘起吊機’,同時也可喻為主要通過修橋、修路、蓋房子等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腳手架’。”

  其實,主導產業規劃的上海市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三二一”的轉型戰略,試圖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替代比較優勢日益衰弱的制造業作為上海經濟的增長引擎。但遺憾的是,上海的“三二一”戰略生不逢時,不僅傳統的“上海制造”大量向內地轉移,原本寄予厚望的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不盡如人意。推出去的制造業成為江浙一帶經濟的發展契機,上海反而生發了“產業空心化”的隱憂。

  過分依靠投資

房地產和制造業的上海經濟開始顯露疲態。上海市政府預測今年上海GDP增長率為11%左右,盡管仍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但卻是15年來上海市經濟增幅的最低,FDI(國際直接投資)已連續多年位居蘇州之后。在
宏觀調控
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上海不得不尋求領跑
長三角
、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