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個茶馬古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2日 17:17 新民周刊 | |||||||||
古鎮的開發與保護一定是魚與熊掌?麗江束河古鎮規劃,試圖尋找一條古鎮持續發展的新經驗。 撰稿/黃 祺(記者) 踩著石板路,跨過一座石橋,繞過一幢木房,毫無察覺中,記者就已經從束河古鎮的
束河古鎮更新規劃的負責人、昆明理工大學建筑系教授翟輝一再建議記者,就住在束河,第二天起個大早,去束河小街上走走,聽雀鳥鳴叫、河水潺潺,站在納西人家的屋檐下迎接從雪山上撒下的陽光——那才是真正的束河,是每一個城市人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有油鹽醬醋的氣息,有生老病死的循環,束河生生不息,它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一座活生生的村落。 翟輝迷戀著這里寧靜、古樸的氣氛。他理想中的束河古鎮應該具有“香格里拉精神”──一種天地萬物共融共生、和諧相處的境界,同時還具備“香格里拉品質”──適度、安全、富足、和諧、交融、自由、私密、發展。他的工作,正是通過規劃,讓束河更加接近這個理想。 一塊活生生的化石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位于麗江大研古城西北約8公里處的束河一帶就有聚居村落。束河,納西語稱“紹塢”,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 這里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當年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集鎮,幾百年后被幸運地保存下來。因為這里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范,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5年前,束河默默無聞,不要說外面的游客,就是當地的出租車司機,也只知道“龍泉寺”,而不知道“束河”這個古名。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手工業衰落以后,納西族居民又回復到了簡陋的農耕生活。村民白玉安一家六口人,兩個老人兩個孩子,過去,一家人全靠她和丈夫種地來維持生計,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當麗江大研古城集聚了游客、開酒吧的外鄉人時,位于麗江古城西北8公里處的束河還只是默默無聞的小鎮。夜晚,大研古城燈火通明,而束河連路燈也沒有,晚上8點,家家戶戶就關門睡覺了。束河維持著寧靜的生活,居民的生活水平與大研的居民相去甚遠。泥濘的道路上污水橫流,一些房子破敗了,村民也沒有能力修復。 2002年,麗江市政府決定通過引資的方式開發束河古鎮,昆明鼎業集團與政府達成了投資開發的協議,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學系教授翟輝承擔了規劃負責人的工作。 給旅游服務一些空間 開發還是保護——這個難題落在了翟輝的肩上。翟輝沒有回避這個敏感話題,他認為,開發商對古鎮的投資是更好保護古鎮的出路。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解:發展是人類共同的目標,保護只是發展的基礎和手段,而且只有發展才能為更好的保護創造條件。當然,我們不能以犧牲當地人的生活質量為代價來保護古鎮遺產,因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敵人是貧窮。 周莊、平遙、麗江大研古城通過開發變成了旅游市場的熱銷商品,但是,隨著游客的涌入,商業開發勢不可擋,古鎮開發也招來批評之聲,很多人認為,被開發的古鎮很快喪失原有的風貌,變成擁擠不堪的旅游集市。 古鎮開發必然帶來房產的升值,外來的購房者可能排擠原住民,古鎮將成為空殼。開發后游客的增加,也會讓商人趨之若鶩,店鋪密集以后,古鎮就很難保持寧靜古樸的環境。這些,都是規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翟輝沒有回避這些,他的規劃方案最終得到了投資方和當地政府的認可,他的方法是,在古鎮外圍建造一座7萬平方米的仿古新區,將旅游配套服務業集中在新區,這樣既可以滿足游客現代消費的需要,又能避免脆弱的古鎮背上商業設施的沉重負擔。 其他的古鎮也采用過建造新城的方案,但問題是:新城的建筑風格與古城格格不入,或者新城位置離古城太遠,游客還是不愿在新城中停留。在麗江出現的有趣現象就是,本地人幾乎都生活在現代建筑的新城里,而游客都擠在大研古城中。 為了讓游客喜歡上束河新區,使新區與老城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翟輝開始從束河古鎮本身的民居布局和建筑特色中尋找靈感,F在被叫做“茶馬驛!钡男聟^,從規劃設計上力求體現束河古鎮原有的建設規律。 翟輝介紹說,首先,新區規劃強調整體的街道空間形態而非建筑單體,街道并非橫平豎直、整齊劃一的,而是讓人感覺是建筑“擠”出來的,這種自由的布局來自于傳統村落!笆用窬右郎骄蛣莶季,沒有教條的方方正正和形式格局的千篇一律,而是根據地形、地貌可曲可直,富于變化,由此形成了別致的村落景觀,路、水、橋、房有機融為一體,構成了富有特色的村落布局形態! 第二,新區建筑的大體做法是統一和諧的,但沒有一幢建筑是完全一樣的,這種統一中的變化也是借鑒了傳統村落。翟輝說,這是一個村落形成的自然狀態,居民各家獨自建房,自然不會事先考慮道路的走向,每一家造出來的房子也不可能一模一樣,這就形成了建筑形式的多姿多彩。 束河古鎮的另一大特色是依山傍水,山泉從房前屋后、街邊田間流過,為束河增加了靈動的節奏。新區規劃中,交錯的水系與古鎮的水網貫通,把新區、古鎮連為一體。 建成后的束河新區,各條街道形成了商業特色,服飾、皮革、食品分門別類地形成專營街,包括客棧、酒吧、茶樓、餐廳、商鋪等店面一共1200間。新區雖然竣工不到一年時間,但已出租和出售了60%以上。 新區和古鎮,時差1000年的兩個世界毗鄰而居,新區的四方街商鋪林立,古鎮的四方街里則有納西婦女在賣麗江粑粑、米灌腸。新區一個叫“飛花觸水”的區域,集中了酒吧、餐廳,晚上搖滾樂的鼓點就從里面傳出來。但再往里走,進入老城時,喧鬧就被拋在腦后;偶爾一家客;蚓瓢膳R街、臨水,就現出一幅“大隱隱于市”的畫卷。 整修后的古鎮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土地被征用以后,一部分居民得到新區提供的服務工作,一部分土地被保留下來,用來還原古鎮的農耕生活形態,這些土地返還給農民耕種,納西居民也將留在古鎮中延續他們古老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