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三農 走向富裕和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14:22 光明網-光明日報 | |||||||||
本報記者 汪哲 山東省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過去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一直存在著城鄉差距大、貧富懸殊和區域社會結構的三大矛盾,其中最突出、解決難度最大的是城鄉差距大的矛盾。前些年東營市城市現代化步伐很快,而農村長期因生產落后、生活困難、生態脆弱,被稱為山東的“北大荒”。近年來,東營市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全
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農村呈現出發展繁榮的新景象。 探索建立三個機制 針對農村生態脆弱、生產落后、生活困難的狀況,東營市組織干部深入調查研究,認為“三農”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問題,即長期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主要靠政府投入,農村則大多靠農民掏腰包。用他們的話說是“‘三農’,既欠賬、也欠情,應當還賬于‘三農’、傾情于‘三農’”。因此,近年來東營堅持“三個傾斜”:領導力量上傾斜,工作隊伍上傾斜和經費投入上傾斜,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和盡力騰出財政資金,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四個優先”:安排財政預算優先考慮“三農”投入需要;規劃實施重點項目和工程優先考慮農業和農村;興辦社會事業優先考慮農村群眾要求;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優先考慮困難群眾。 東營市探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趟出“五統”并舉的路子,即統籌城鄉發展規則,在制定發展計劃、研究重大政策、調整利益關系等各方面,注重把“三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大政策和工作力度,調整農業結構,開發農業資源,擴大就業,減輕農民負擔,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發展農村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統一規劃、配套建設、城鄉共享的原則,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從解決貧困人口生活難、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等問題入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圍繞提高統籌城鄉發展水平,增強“三農”的自我發展能力。 東營市還千方百計調動一切力量支持“三農”。近五年,全市統籌資金65億元投向“三農”。去年市財政支持“三農”的資金達到4.6億元,占總支出的29.6%,今年安排了5億元。市委、市政府堅持“多辦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錦上添花的錢”。根據群眾實際需求,每年都為民辦10件實事、實施10大利民工程。今年為民辦的10件實事中,有7件是直接面向“三農”的,3件涉及“三農”。 統籌發展促農村巨變 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使東營農村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東營市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全市400公里干渠全部實現了高標準襯砌,年節水2.4億立方米,所有農田全部達到了水澆條件。采取“上農下漁”等模式開發荒堿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去年糧食單產創歷史新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比上年增長24%。 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結束了自建市以來連續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歷史,去年達到4033元,高出全省平均525.6元,比上年增長14.9%,增幅居山東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389.8元,同比增長19.3%,增幅高出全省2.1個百分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基本實現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全部免征農業稅及附加、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免收集貿市場管理費,村村通柏油路、通自來水、通客車、通有線電視、中小學微機聯網校校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全面實施貧困學生救助、殘疾人救助、災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戶救助,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農村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農村孩子享受到了與城里同樣的就學條件,農民享受到了便利的衛生醫療服務,98%鄉鎮建立了文化中心、80%以上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有錢電視入戶率達到75%。村莊綠化、庭院美化、街道硬化進程加快。 農村社會政治和諧穩定。全市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疑難信訪案件不出縣區和市,一直沒有發生影響重大的到省進京滋事事件、沒有發生影響重大的群體性事件、沒有發生影響重大的治安災害事故,群眾安居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