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外資曲線入主中資銀行 廣發行重組可能成樣板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0日 12:07 中國經營報

  作者:張明 來源:中國經營報

  到目前為止,外資金融機構控股中資銀行依然是一個夢想。但是政策已經有松動的跡象。坊間傳聞,銀監會可能會首先放開對中小銀行外資入股份額的限制。目前廣東發展銀行的股改重組,很可能突破外資參股國內銀行不能超過25%的上限,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對外開放史上的樣板案例。對此,監管當局應給予足夠的關注。

  從持股到控股

  備受關注的廣發行新股東尚未浮出水面。據透露,目前仍有六家中方和外資機構在參與最后的競爭。其中四家外資機構包括新加坡星展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而兩家中方機構包括中國華聞集團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值得指出的是,兩家中方機構背后也有外資銀行的影子。據披露,法國興業銀行試圖通過和中國華聞集團組建的合資公司、荷蘭銀行試圖通過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組建的合資公司來參加本次競爭,試圖購入廣發行51%的股權。

  如果最終外資機構勝出,而且持股比例突破25%,那么這將被視為中國政府放松對中小銀行外資股權限制的風向標,并且可能掀起新一輪的外資入股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浪潮。如果最終中資機構勝出,雖然從表面上看

銀監會的規定沒有被突破,但是外資銀行事實上仍然通過合資企業“曲線”入主了中資銀行。不難推斷,其他外資銀行將群起效仿,通過這種方式在中國銀行業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

  去年以來,外資入股浪潮有加速的趨勢。瑞銀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發現,在過去12個月中,海外投資者向中國銀行體系作出了高達18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如果這樣的趨勢持續到2007年,屆時外資銀行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將擁有整個中國銀行體系的六分之一。

  戰略投資者的算盤

  我們一直對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真實動機心存疑慮。按照部分國內銀行業人士的說法,目前外資的角色已經從一開始的探路式財務投資人,慢慢轉化為參與實質經營管理的戰略投資人。但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如果外資不能控股國內商業銀行,那么它們是否能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在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資產定價方面的經驗傾囊相授,從而培養出未來在中國市場上能夠與自己抗衡的強大競爭對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讓我們從外資銀行的角度和利益出發來看待這一問題。現在中國國內銀行業面臨著未來兩年后將全面開放銀行業的壓力,于是紛紛趁此機會進行股份制改造,或者利用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來注銷壞賬,或者通過擴大新增貸款、增大分母的方式來降低不良資產率,從而力爭完成資產重組和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而在海外資金市場上上市。由于這些中國銀行在上市前大都剝離了不良資產,因此資產狀況良好,而且為了上市成功,把股價的市盈率定得非常之低。那么收購這些

股票一定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所謂戰略投資者不過是個名頭而已。

  在入股中資銀行之后,“戰略投資者”可以有多個不錯的選擇。第一,上市之后,他們所持股份具有很大的溢價空間。一過禁售期,就可以把這些股票轉手,從而大賺一筆;第二,在中國市場上白手起家的成本過高,作為“戰略投資者”,一旦中國政府對外資持股上限的控制有所松動,就力爭控股中資銀行,從而把該銀行的所有營業網點和目標客戶盡收囊中;第三,如果銀監不放松外資入股的限制,“戰略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建立中外合資企業的方式來試探中國政府的底線;第四,如果上述方式不能成功,那么至少通過合資來了解中國銀行業市場的真實狀況、分享中國銀行業成長的利潤、延攬中資銀行的中高層管理人才,獲得的利益也遠遠超過入股帶來的風險。

  我們不想以小人心度君子腹。但是銀行體系是

中國經濟的命脈,銀行業股份制改造和治理改革的成敗事關中國改革和經濟增長的興衰。因此,監管當局須理性看待外資銀行入股中國銀行業可能對我們造成的沖擊,并未雨綢繆。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