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8日電 最近一期的《學習時報》發表署名文章稱,如果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表面地而不是抓住根本地看問題,就會以為改革至今,中國的社會平等程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文章批駁了對社會平等程度的幾種錯誤認識的傾向。
文章稱,現在海內外有不少人正是認為中國的社會平等程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以至在關系中國改革與發展之戰略方向的若干重大問題上出現了一些不正確或不得要領的隨
意的議論。此其一。其二,平等一詞從來含義復雜,但不少人未加詳察,以至談平等問題,不僅缺乏歷史的具體的分析,而且概念不清,邏輯混亂。其三,平等一詞頗具社會鼓動性,很容易激發人們的道德激情,但不少人科學態度不夠,以至一些不負責任的議論被庸俗地、廉價地視為代表著“社會良知”,而不同觀點卻被任意加以“道義”上的撻伐。這幾種傾向都是不對的,不好的,也是有害的。
文章指出,從與現代社會的經濟及文化結構相適應的基本價值出發,雖然一定程度的結果平等仍是需要的,但平等的真正要義在于社會成員之基本權利的平等及在此基礎上的機會的平等。這樣來看,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在中國實現的劃時代的社會進步,就不僅僅表現為空前的經濟發展和繁榮,而且突出地表現為社會平等程度的前所未有的提高。
以為舊體制下的社會比今天平等的人還全然忘記了數千萬有所謂“成份”、“出身”問題的人們。這些人在舊體制下僅僅因為“成份”不好,“出身”不好,就注定要一代接一代地在一切方面遭受歧視、排斥,直至種種非人的凌辱和迫害。有人以上大學為例,說今天有窮人的孩子因沒錢而上不了大學,這就不如舊體制。殊不知在舊體制下,一個出身問題就把多少青年永久地隔絕在大學的門外,他們不光是不能上大學,而且不能參軍,不能被招工,甚至還找不到對象,結不了婚。這又是多么大的社會不平等——難道不是嗎?
完全是由于改革,如此嚴重的制度化的社會不平等才被一步步打破。改革是怎樣解放生產力的?首先是、根本是在基本權利方面一步步促進了人的解放。中國改革與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邏輯就在于此。從農民進城做工到民眾自主創業,在人民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上,一道道束縛解除了,一個個禁區打開了,社會在日益多元的同時更加趨向于自主、開放與流動。不應當看不到,這個過程,正是不斷增進社會平等的過程,這些步驟,正是最具實質性的社會主義的步驟。
文章同時指出,目前中國面臨著許多突出的社會問題。一段時間中顯著增加的上訪和群體事件就反映了這一點。這些問題,特別是民眾基本權利遭到任意侵害的問題說明了什么呢?說明按照上述方向和邏輯來展開的改革還遠沒有完成,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之道在于更加深入地推進經濟的市場化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社會的民主化,以形成充分保障民眾基本權利的完善的制度條件。任何脫離甚至背離這個方向的懷疑、動搖的論調都是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