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億廣東民資補缺央行求解麥克米倫欠缺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6日 17:4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羅文勝 廣州報道 “既然是花錢買機制,就應該買個好機制。”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副行長王自力說。王所針對的,是此輪農信社改革中面對的一個新問題。
10月21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課題組發布了一份長達十萬余字的報告——《關于廣東民間投融資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組長王自力認為,此輪農信社體制改革,管理權由中央下放地方,本質上只是管理權屬的變更,“體制還是那個體制”,仍然是官辦組織。”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謹慎提出了政策建議“整合廣東地方金融機構,建立多層次的區域金融組織體系。” 其核心在于:地方性中小社區金融組織既能存款,又能貸款,比目前只貸不存的小額信貸組織局部試點,大大向前躍進了一步。 民資與農信社改革的新結合 “民間金融形式復雜,蘊藏著巨大的勢能。”王自力說,“新形勢下,民間金融必須洗白。”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末,廣東民間資本存量已經高達1.2萬億元,其中已動用的產業、商業和金融資本合計約8000億元。1998-2003年,廣東省全社會投資中有43.1%來自民間資本。與全社會投資增長率相比,民間投資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多出8個百分點,達21.8%;同期,廣東每年的新增GDP中,有1/4來自民間投資。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金融研究處處長林平告訴記者,相較于已動用的8000億民間資本,廣東省的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及個體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處獲得的信貸支持非常有限。 截至2004年底,廣東省上述機構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僅為1482.19億元,而同期,民間金融資本中用于民間融資的金額近1400億元,和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幾近持平,發展勢頭非常強勁。 而民間資本的充裕,為其涉足民間融姿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顯示,1.2萬億民間資本中,未動用的民間資本,也就是投資性儲蓄2639億元,加上居民持有的現金、保險資產和境外證券資產等多項溢出境內金融機構的資金,合計約4000億元,這筆隨時尋找商機的資金,構成了民間融資的巨大供給方。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課題組調研發現,龐大的民間資本,隨著農信社改革正在形成新的態勢。 “農信社是花錢買機制,客觀上不得不商業化。”王自力告訴記者。 所謂“買機制”,是指對農信社歷年虧損和資產損失,以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的數額為基數,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解決,中央的一半通過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或專項中央銀行票據解決,以此更好的解決對農村金融的支持。但這卻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形成了新的沖突。 為促成此次改革,地方除了承擔消化50%農信社資產損失外,中央銀行提供資金支持的前提,是要省級人民政府承諾由中央財政從轉移支付中扣劃;對專項再貸款的發放,要求省級人民政府統借統還。隨著國有銀行收縮網點,農信社又難以獨立承擔“一社支三農”的重任,民間金融資本有了很大發展空間。 農信社要改革,三農要扶持,民間金融又客觀存在,王自力認為,求解的辦法只有一條:將民間金融納入日常監管,也就是合法化。 王自力的藥方是:將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的“殼資源”轉讓給愿意承擔50%不良資產處置成本的民間投資者,將農信社改造成為真正的民間金融組織。 “4000億元可用資本,為什么不利用呢?”王自力反問道。在他看來,農信社“殼資源”的價值,與這塊民間資本緊密相關。 一個解決方案是,對于那些要撤并的分支機構,可按照“誰出資、誰管理、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標準,將其改組或者重新發展為采取登記備案、自律管理的新的民間金融組織,如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信用協作會等,從體制上為民間資本“合法”進入金融業開辟出一條道路,給那些想合法經營的人一個正當的出口。 王自力介紹,課題組的思路是借鑒港澳地區三級銀行制的經驗,實行區別對待的監管政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民間金融組織在注冊資本方面的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出資人責任、經營地域、客戶對象、業務范圍實行一定的限制。 “國際上已有成熟經驗,技術上并不存在太大障礙。”王自力說。 “麥克米倫欠缺”困局求解 在王自力看來,這不失為一個兩全之策。 “農信社此次改制留下的一大問題,是麥克米倫欠缺困局。”王自力稱,民間金融合法化,有利于解決這一“世界性問題”。 所謂“麥克米倫欠缺”困局,來自二戰前夕英國議員麥克米倫(Macmillan)提交議會一份中小企業融資調查報告數據結論。報告以大量的統計追蹤表明,當企業需要的外援性資本規模低于25萬英鎊(約合400萬英鎊現值)時,很難在資本市場上獲得融資。人民銀行研究局的相關調查表明,國內中小企業麥克米倫欠缺額度在200萬元人民幣以下。 “這個額度應該更低。”王自力稱,50萬甚至100萬以下的貸款,國內銀行都缺乏興趣。 令王自力憂慮的是,與商業銀行普遍上收基層分支機構貸款審批權相對應,以滿足微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廣大鄉村農民大量小額貸款需求為存在依據的農信社,目前也加入了依照麥克米倫欠缺行事的行列。 課題組研究報告表明,廣東省大部分農村鄉鎮集體收入來源尚不足以維持日常的行政管理費用,基本上沒有財力“反哺”農業,如韶關、云浮兩市2003年財政支農資金僅分別占同級財政支出的2%和12%,“三農”資金需求主要依靠金融機構信貸資金。 令人關注的是,由農信社引導的民間投資,同樣出現脫農、抑農趨勢。根據2003年的數據,廣東民間投資80%以上落點珠三角經濟區,而投到房地產等投機項目的資金比例超過60%,真正落到“三農”的資金比例不足5%。 按照課題組調查,2004年末,民間經濟主體獲得廣東金融機構貸款比重的為32.3%,但其中民營企業貸款占比29.3%,個體農戶貸款占比2.1%,小額農貸占比僅為0.9%。 廣州市黃埔農村信用聯社李旭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倒金字塔型”結構。他設計了一組大、中、小三種不同額度的信貸結構圖形,額度超過2000萬/戶的為大客戶,200萬—2000萬的為中客戶,低于200萬的為小客戶(含個人客戶),對廣州地區某農信聯社信貸結構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該社大中小三類客戶各自信貸額度累計后的比例為6:3:1,和正規的大國有銀行結構圖形并無兩樣。 在王自力看來,這就是此次農信社改革令三農建設面臨挑戰的關鍵因素所在。王認為,近年廣東信貸市場配給現象愈演愈烈,在信貸資金持續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集中的同時,農信社的撤并,可能令縣域經濟、中小民營企業融資瓶頸更加突出。 “省聯社統管農信系統后,大家都想做大。”王自力告訴記者,各地省聯社都在搞大匯兌、大結算,都是走國有銀行的路子,東北更有人提出打造“東方花旗”,離“三農”越來越遠。“我的想法是,省聯社留下的空當,應該以社區金融來填補。” 然而對目前西部地區小額信貸組織改革試點,王自力稱廣東也在積極爭取,但卻坦言“改革意義不大”。 “這是一種準金融或者欠缺型金融模式,有先天資金不足限制。”王自力告訴記者,這類小額信貸組織源于孟加拉鄉村小額貸款扶貧模式(簡稱GB模式),是一種不吸收存款、依托某項資金來源、發放3000元以下小額貸款的特定組織。 王自力稱,只存不貸的前提,是以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援助組織特定的資金來源為前提,一旦外來操作經費出現波動,這種機構將連財務支自足都難以維持。國人沒有看清楚其中的扶貧、慈善等權宜性質,打算用以建成解決弱質產業和弱勢群體貸款難問題的長效機制,“確實是號錯了脈”。 王自力說,他所做的是力推民間金融正常化,在把農村金融機構由行政主體還原為市場主體,解決激勵問題基礎上,打造社區金融組織。 王自力解釋,凡是資產規模較小、主要為經營區域內中小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金融組織,都可稱為社區金融組織,其最大特點是扎根民間,屬于非官辦的民眾自己的金融組織。“關鍵是‘社區’兩字。” 王自力的邏輯是,只要在監管方面把信貸限制在特定社區范圍內,基于地緣、人緣的知根知底,無所謂大銀行所需要的“按正常程序發放貸款”,也就解決了商業銀行貸款擔保、手續繁瑣等交易成本限制,通過搞個性化服務,將可真正解決為中小企業、廣大鄉村農民快捷籌資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