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百富榜榜眼嚴介和最近話比較多。
言多必失,嚴介和話里漏洞不少。比如說自己不缺錢,很少向銀行貸款,但又說自己與地方政府在銀行互為擔保。他的高調,和顧雛軍有得一比——嚴介和的許多話,也讓筆者很不情愿地聯(lián)想到顧雛軍的結局。
任何一個生產(chǎn)鏈條極長或者規(guī)模龐大的企業(yè)的掌門人,說自己不缺錢,應屬黑色幽默。顧雛軍說過這話,被人查了個底朝天后,顧雛軍就此落馬。
嚴介和真的不缺錢嗎?從現(xiàn)在披露的信息分析,嚴介和的財富增長點第一來自于BT項目,第二來自國企的打包并購。
BT模式需要企業(yè)30%的自有資金,太平洋集團是如何突破100多億元自有資金的限制,擁有2700多億元城市基礎設施訂單的?也許他可以說,某些項目已處于收獲期,可以填補資金缺口。不過,按照常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公益性產(chǎn)業(yè),投入高、回收期長,如果年產(chǎn)值20億元的話,其利潤不應超過2億元。而嚴介和開出的工程報價誘惑力十足,并且利息比銀行同期利率低一半。也就是說,他的利潤很可能主要來源于成本與報價之間的差額以及少量的利息收益。
由此,我們得出如下結論,要么是以往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實屬胡亂開價,成本控制能力極低,納稅人白白花了很多冤枉錢,要么是嚴介和沒有說實話,他有一套體內(nèi)循環(huán)的不足為外人道的資金鏈條。
嚴介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出一絲消息。他的對策是幫助政府融資還錢,在嚴介和看來,幫政府還錢很容易操作。“比如,政府的公司提出融資,我?guī)退鼡#趤淼腻X還我;或者我的公司融資,政府擔保,但是負債和利息是政府的,融來的錢還給我。我們是相互支援,或者說和政府的合作是相互利用。”
在嚴介和眼里,政府成為主動配合者,而銀行成為雙方共同的“打劫”目標。按嚴介和的意思,表面上看是相信政府,實則是相信一些地方的政府對銀行的控制能力。
如果BT項目的收益不成立,那么嚴介和對地方國企臺風式的并購也成為無源之水。嚴介和的“零成本”、“零競爭”固然回避了收購成本這一核心問題,但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收購零成本不等于運作零成本,當初前東德許多國企的一馬克收購價就是考慮到企業(yè)發(fā)展的高昂代價。難道嚴介和有點石成金的本領?
又有一個線索可供玩味:2003年底嚴介和收購的ST縱橫。在ST縱橫的財務報表中,2003年底時,其長短期債務總額為5.5億元左右,到2005年中期,債務總額急升至8.36億元,增加了近3億元。但這筆錢進入集團內(nèi)部之后,不知所蹤。
嚴介和自稱“比政府還了解政府”,這顯然是一種誤判。從今年媒體質疑聲起后,景德鎮(zhèn)市國資部門與吉林省國資委先后喊停了太平洋集團的并購項目。這是一個明確的警告,前者說涉及巨額國有資產(chǎn)處置的合作未曾上報江西省國資委,后者說是太平洋集團投資遲遲沒有到位。不管怎樣,從表面上看來,打包式并購不符合這些相關部門國企在產(chǎn)權交易所定價交易的法規(guī),政府有關部門喊停當然有足夠的理據(jù)。
嚴介和以地方政府的支持叫板職能部門并非明智之舉,這種公開與法規(guī)對抗的行為,很可能使他就此喪失作為國企改革試驗田的資格。
嚴介和曾加入批顧的行列,他理當比現(xiàn)在他自己所認為的更了解中國國情。顧雛軍就是前車之鑒。
作者 葉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