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劉駿民放言5年內人民幣占各國外匯儲備20%比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5日 01:45 第一財經日報

  資本項目的開放將加快人民幣的這一進程。但對于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就會成為與美元、歐元相提并論的國際化儲備貨幣,更多的專家還是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本報記者 郭茹 發自上海

  “在未來的3-5年內,人民幣就將成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并在各國外匯儲備中達到
20%左右的比重。”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劉駿民教授日前作出了大膽預測。

  劉駿民對此顯得胸有成竹。當一個學生提出異議時,他笑著說:“我跟你打賭。”隨著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的崛起,人民幣在各國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人民幣的國際化趨勢也愈來愈明顯。但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限制,始終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阻礙因素。

  10月20日公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首次將“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納入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整體進程中,意味著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將會加快。這同時也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可能也將隨之加快。

  在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中,美元的比重已經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80%下降到目前的65%。而歐元自2001年誕生以來,其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已經占到了20%,大大高于日元5%的占比。

  在中國邊境的小額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和支付手段已不鮮見,甚至在一些國家的流通現鈔總量中人民幣也占了很大比例,人民幣更多的顯露出的是區域化特征。顯然,資本項目的開放將加快人民幣的這一進程。但對于不久的將來人民幣就會成為與美元、歐元相提并論的國際化儲備貨幣,更多的專家還是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3-5年有些太樂觀了,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至少也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金融系教授潘英麗教授說。

  但劉駿民教授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成為經濟強國的關鍵問題,也是一個必然進程。這一進程正隨著

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資本項目的逐步放開等措施而大步向前邁進。

  日前,中央政府已原則同意進一步擴大并拓展香港的人民幣業務,香港距離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將再近了一步。此外,國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可以承辦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聯合推出“雙幣信用卡”,中國居民允許攜帶出境的外匯額度由原來的幾千美元提高到2萬美元等,這些都將迅速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裴平教授也曾撰文指出,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計,人民幣每年流出境外的規模都在200億元以上,人民幣已具備介于國際貨幣和非國際貨幣兩種極端貨幣形態之間的國際化特征。

  目前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更多的還屬于民間的自發演變力量,而劉駿民教授認為,在信用貨幣的時代,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須靠本國政府的推動,而且時機的把握也非常重要。

  他認為,日元之所以沒有成為國際化的貨幣,與日本政府錯過合適的時機有關。而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作為基礎,再加上強勁的經濟增長力和穩中趨升的

人民幣匯率,這些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推行都是有利的條件。

  近年來,高額的國際收支順差和

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截止到2005年9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到7690億美元,同比增長49.5%,比2000年末增長了3.6倍。

  “鼓勵人民幣流出,既是長遠的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戰略考慮,也是短期內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最有效辦法,即所謂的‘泄洪減壓’的辦法。”劉駿民說。

  “但(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在于,未來10年到20年中國經濟是否能保持較高速的增長,以及人民幣匯率是否會維持穩中趨升的狀態。”潘英麗教授則表示。

  她指出,人民幣目前所具備的升值化態勢可能只是短期現象,由于中國經濟體中還存在許多可能在將來對經濟產生較大影響的不確定性因素,中長期來看,人民幣還有貶值的可能。此外,她還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提高一國的國際地位,并為該國帶來‘鑄幣稅’;而不利的一面是,一旦境外流通的本國貨幣回流,就可能會對國內的金融市場、經濟體系造成較大的沖擊。”潘英麗說。

  特別聲明:此稿件為第一財經日報授權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發布,如需轉載請致電新浪財經,新浪財經保留此稿件的網絡版權及法律追訴權,未經許可擅自轉載者一切法律后果自負!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5,4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