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起征點調為1600元 對廣東意味著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4日 10:30 南方日報 | |||||||||
核心提示 22日,廣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二次審議,并將于本月27日進行表決。根據二審草案,個稅起征點在召開了聽證會和聽取了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由原草案的1500元提高到1600元。
然而,根據我省各市已有的稅收方案,廣州、深圳等市的個稅免征額(包含免征項目)實際上已經是1600元,其它珠三角城市也比原先的800元有著不同程度的上浮。這是否意味著新的個稅起征點對廣東失去了意義或意義不大?廣州、深圳是否還將對個稅免征額提出自己的調整? 穗深真正免征額將高于1600元? 焦點:三金是否仍納入免征范疇 個稅起征點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乍一看個人繳納稅款減少了,但按廣州、深圳目前的政策,養老、失業、醫療保險金同樣包括在免征范疇內,加上以前的國家免征額標準800元,實際上,這兩個城市的個稅免征額,早就是1600元了。也就是說,新的起征點并不能為兩地的工薪階層帶來多大的利益。 難道起征點調整與我們無關?廣州、深圳會不會還將繼續提出自己的免征額度? 個稅起征點聽證會的廣東籍代表楊欽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1600元對整個廣東依然有巨大的影響。首先,廣東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多地區的個稅免征額遠沒有達到1600元,提高到1600元,對這些地區的納稅人來說少繳稅款是必然的。 其次,即使對于廣州、深圳這樣的城市,既然起征點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也就意味著原有的1600元有了國家法律的支持。如在實際操作中,養老、失業、醫療保險金這三金依然可以納入免征范疇,這樣實際的免征額是“1600元+免征項目”,將超過1600元。 但暨南大學財稅系系主任于鼎丞卻表達了相反的意見。他介紹,我國的稅務制度屬于不徹底的分稅制,國家和地方都有征稅權力,但是稅收的立法權卻在國家,地方無權對此再作立法規定。如果國家已經將個稅起征點進行了提高和統一,那么其它地方再也不需要出臺各自的免征標準。 于鼎丞說,以前廣州、深圳的“800元+免征項目”的做法實在屬于無奈之舉。這種無奈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如果本次二審通過了個稅修正案,各地再出臺自己的征收標準,必將沖淡國家全盤考慮的意義,某種程度上說是違法的。但實際操作中會出現怎樣的情況現在還很難說。 起征點一刀切是否有失公平? 焦點:個稅對公平調節起多大作用 鄧小姐幾年前就到深圳打工,目前月入2000多元,她納悶:有關部門2004年抽樣統計顯示,深圳人均月支出達2135元。如果個稅是在減除了納稅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征收的,無論是1500元還是1600元,都很難體現這樣的原則。她這樣的深圳“低收入”階層還要繳稅,個稅顯然“不是一個公平的法律”。 此例子很好地說明了當前個稅公平性討論的兩個方面:一刀切的起征點對于不同地區是否公平?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對于不同階層如工薪階層是否公平? 對此,于鼎丞認為,稅收確實有著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也就是所謂的“公平”職能,但調節作用不是稅收一個部門、個稅一個稅種所能實現的。 舉例說,要實現個稅的調節職能,首先要掌握個人的具體收入和財產狀況。在國外你賺多少錢可以不向老婆說,但一定要向稅務部門說。而在我國,很多收入沒有納入稅收部門的法眼,這就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由稅務、工商、銀行等各個部門協同配合。另外,整個社會的分配調節還需要很多其它稅種共同作用,如財產稅、房產稅等等。因此不能將更多公平職能加在個稅一個稅種的頭上。 楊欽也談到,目前工薪階層是繳納個稅的主體,對富人缺乏有力的監控。但個稅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至于地區差異,楊欽認為,理想狀態下應該有一個個稅的征收公式,通過將各地的數據代入得出當地的個稅標準。“這實際上很難實現的,因此國家在經過多方考慮測評的基礎上提出了1600元的標準,也許對部分地區不公平,但這是綜合考慮的結果,有其合理的地方。” 起征點提高意義在哪里? 焦點:稅收支出能否也如此透明 “聽證會剛結束時,我還以為又是走過場,沒想到二審草案的起征點正像聽證代表所提出的那樣有了提高。”工薪階層的李小姐說。 于鼎丞認為:“1600元也好,2000元也好,對每個人來說減免的稅款都不是很多,數字本身的意義不大。而且本次修改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家庭經濟負擔、失業率的考慮、工薪階層的納稅額等,但其真正的意義卻在于民眾對立法的參與。” 楊欽也提出,二審草案依照聽證代表的要求作出了修改,100元的提高對個稅改革來說可能僅僅是一小步,但對我國的立法改革和民主進程來說卻是一大步,“這種進步應該繼續下去”。 另外,于鼎丞和楊欽還有個共同的觀點,就是百姓不僅希望參與到立法過程中去,還希望了解國家稅收究竟用在那些地方。“增加稅款使用的透明度是納稅人的合理要求,從收入到支出,納稅人有權了解。” 本報記者 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