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0月23日電(芮芬)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最近完成的報告“黃河源之危——氣候變化導致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指出,近50年來黃河源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0.88℃,在這種趨勢下,僅最近30年間黃河源區冰川面積就減少了17%,直接造成水資源損失23.9億立方米。
“黃河源之危——氣候變化導致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報告作者之一、蘭州寒區旱
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教授劉時銀說:“氣候變化是黃河源區生態惡性循環的根源所在。全球變暖造成溫度升高,致使冰川和凍土消融、湖沼濕地消失乃至土地退化,從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黃河源區的生態惡化,不僅威脅到黃河源區人民的生活,而且將對黃河全流域產生深遠影響。”
今年6月,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考察隊奔赴黃河源區,考察發現僅最近15年間,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約有2000多個小湖已經干枯。同時,1986年到2004年間河流水域面積減少9%,沼澤濕地減少13.4%。水域面積的迅速萎縮不但直接減少對黃河徑流的供給,更導致氣候越發干燥,并使得區內的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至8米,局部地區甚至超過10米。地下水位的下降又造成了土壤水分的喪失和地表植被的死亡。
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副總工程師胡興林透露,黃河源區提供了黃河蘭州以上河段水量的55.6%,在整個流域來水供給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水資源短缺以及流量減少,將對黃河源區的經濟、社會和群眾生計造成長遠的影響。
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教授趙林說,青藏高原凍土也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廣泛分布的永凍層是黃河源區生態平衡的基礎。但在近年來溫度逐年升高的趨勢下,永凍層在寒冷季節無法及時回凍,導致大片多年凍土退化。凍土退化引起地下水下滲,甚至導致地表水與地下水補排關系發生倒置,從而進一步引發黃河源區湖泊河流水位下降。凍土消融還引起土壤含水量下降,植被覆蓋度降低,荒漠化加劇,從而造成凍土進一步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