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效益PK經濟效益 循環經濟求解中國方程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1日 11:50 人民政協報 | |||||||||
本報記者 公培佳 “毫無疑問,循環經濟也是市場經濟。關鍵是要呼吁企業、民營資本廣泛參與進來。” “綠色頭銜要慎用,不能滿足于喊口號,正是因為有人隨便就戴了個‘綠帽子’,現 金秋十月,蘇南市場上大閘蟹“橫行”,但由此帶給當地的除了豐厚收入,更多的則是因資源過度利用導致環境惡化從而揮之不去的傷痛。 事實上,目光以太湖為點散開去看,無論是長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還是西部、中原各地,在多年來趕超型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無不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環境的“透支”獲得的。 天堂是黑的!煤炭是紅的!如今隱痛來臨,且是致命之傷。 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所最新預測,中國現有的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儲量,能夠保證2010年供給的只有24種,能夠保證2020年供給的只有6種,其中最短缺的是油、氣資源。 代價是需要償還的。在我們追求經濟效益的當口,怎樣兼顧社會效益?中央今年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那么我們目前列出了什么樣的“求解方程式”? 近日,本報記者專程趕赴剛剛被國家環保總局批準為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省的江蘇,尋找答案。 太湖之殤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伴著蘇州評彈,優美的歌聲曾讓無數人對太湖流連忘返。如今,評彈依舊,太湖水卻容顏難再。 記者在東太湖沿岸看到,數公里的水域視線內,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魚網遍布湖面,航道被擠得瘦了許多,湖面上則成片地漂浮著浮游植物,撲面而來的風潮濕中夾著腥臭。 從蘇州經常熟一路向西,隨著化工廠高高的煙囪越來越密集,記者在太湖西岸的常州市武進區與宜興市交界處看到的一幕觸目驚心:因化工、印染企業密集,通往太湖的主要河流漕橋河水面顏色暗黑,行人均掩鼻而過。據測量,太湖梅梁湖無錫飲用水水源區的水質類別為劣V類,遠低于III類的飲用水標準。 “太湖告急!再不搶救,勢必會成第二個滇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靳輝明對本報記者稱。據了解,太湖是國內第三大淡水湖,流域總面積和環湖人口分別占長三角總面積的36.8%和總人口的48.8%。 誰污染了太湖? 據太湖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圍網養殖面積近10萬畝,遠遠超過了1.5萬畝的規劃規模;超限喂養的直接危害是水草等耳料對水質大面積腐蝕。然而,這還不是主要源頭。 “污染太湖的主要原因是農村人畜的糞便污水,工業污染已得到了基本的控制。”記者在江蘇采訪時,聽到的來自政府的聲音均如此辨析。但來自外界的觀點卻針鋒相對。 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規劃院高工陸蠡珠則對本報記者直言:“江蘇有化工企業6000多家,多分布環湖沿岸,經治理合格的有多少?宜興自己承認的數據是千家化工廠合格的僅40余家,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太湖局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認為,每年通過河流進入太湖的污染負荷量中,無錫地區所占比例一半左右,常州地區次之;而這兩地正是化工、印染企業集中地。 效益難題 太湖現象的背后凸顯的恰恰是,長三角甚至全國地區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忽視環境資源保護引發的不可調和的矛盾。 據中科院測算,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正是這種浪費型發展模式使煤、電、油、運“荒”聲一片。 對此,江蘇省副省長李全林向本報記者坦承,江蘇作為經濟大省,在資源利用上卻處處捉襟見肘,人均占有土地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80%以上的能源要從省外調入。 償還代價的日子到了,怎么辦? 減量化、再使用、再生產。點擊關鍵詞,中央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總目標: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節約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計委原黨組成員羅植齡,他稱:“目前很多地方的首要任務仍是發展經濟,要他把污染企業擋在門外,把大量財政用在企業治污補貼上,很難實現,社會效益遇到經濟效益難免會沖突,理由是沒錢怎么循環。”他還向記者強調:“發展循環經濟不能只膚淺應對,首先應弄清什么是循環經濟,它不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也不是小鞋,誰穿都難受。” 據李全林副省長向記者展示的材料顯示:目前,江蘇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各市基本都有了具體的規劃和實踐,并把宣傳教育貫徹到了基層,形成了一大批試點單位企業。如僅蘇州就有數十億的投資項目被拒之門外。 “江蘇發展循環經濟一是有了經濟后盾,再是情況緊迫。要錢還是要環境,其他欠發達地區就很難說了。”中山大學生態學專業和環境科學專業博導楊中藝教授笑稱。 記者采訪中聽到較多的聲音是:國內經濟差距這么大,經濟發達地區搞循環經濟了,污染企業拒之門外,那會不會又流進了欠發達地區?落后地區能不能經受得住“誘惑”? 市場自救 “毫無疑問,循環經濟也是市場經濟。關鍵是要呼吁社會企業、民營資本廣泛參與進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日報社原總編輯朱英璜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同時指出:“企業是逐利的,參與循環經濟不能只要社會效益,還要有經濟效益。” 據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江蘇已有一大批企業走上了循環經濟之路,年內還將有300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 國內第二大民營企業沙鋼集團副董事長龔盛對本報記者稱:“沙鋼每年都能從垃圾堆里‘撿回’9000萬元的真金白銀!”記者在沙鋼集團車間看到,軋鋼產生的廢氧化鐵皮回收用作了燒結工序的原料、高爐排出的水渣出售給了水泥廠制作水泥、高爐產生的低熱值煤氣全部回收用于了發電。 另外一家民企常熟市汽車飾件有限公司,則利用廢棄的碎布頭、魚網為原料,發展成了占國內汽車內飾件市場半壁江山的企業。 “這些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本身就有經濟效益,即使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也會堅持;而很多沒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企業常常會暗渡陳倉。”朱英璜稱。 記者采訪中看到,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力軍,江蘇仍有很多企業治污時陽奉陰違:設備只在檢查時運行,污水隔三差五地偷排入湖底等。甚至有企業老板直言不諱地稱:“這兒資源少了,查得嚴了,就換個地方投資,缺錢的地方多了。” 硬幣的另一面是:有些循環型企業叫好不叫座。 產品還未上市的潛利工業有限公司目前正緊張籌備的是用100%再生紙生產高檔生活用紙項目。據公司總經理李志軍介紹,目前國內紙企中,幾乎沒有用回收紙漿作為制漿原料的,一味地追求純木漿,致使我們每年900億的進口費用可再造一個三峽工程。同時,回國創業的李志軍也坦承:“新產品仍需要一個長的認知過程,推廣起來并不太容易;但仍很看好國內市場。” 事實上,企業在參與循環經濟中遇到的困難遠不止這些。“最缺的是錢、技術支撐也不夠,全社會都參與的成熟環境仍薄弱,如政府引導機制、稅收優惠、信息平臺仍不完善。” 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吳季松教授在日前出版的《新循環經濟學》中預測,世界的循環經濟體系要到2050年才基本建成。 政府發力 事實上,作為試點省,江蘇循環經濟發展仍處于最初級階段,其他欠發達地區更不必說;那么,原本市場操作的循環經濟在國內將不可避免地打上政府烙印。 “即使市場運作也是在政府引導下來進行的,即社會效益大的由政府主導,經濟效益大的交給市場運作。”蘇州市副市長趙俊生對本報記者稱,從目前情況看,發展循環經濟社會效益明顯大于經濟效益。 政府如何引導?江蘇提供的規劃是:逐步建立起財政撥款扶持,來彌補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損失;對循環型企業稅收優惠和貸款優先,來引導鼓勵社會資本的積極性;環境指標納入政府內部考核系統,督促管理部門不惟經濟指標是從;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呼吁公眾合力參與等。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行動則是:堅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十一五”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重要指導原則,會同統計局開展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研究,并拿出上百億元推進重點項目和試點工作。 “目前迫切需要一部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出臺,”據李全林介紹,“到2010年,江蘇省將基本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和框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性轉變。” 據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卞耀武向本報記者透露,關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全國性法律法規的制訂,是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要兼顧全國,出臺尚需時日;只不過我們在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過程上要比發達國家明顯地縮短了,立即行動。這也是不得不達到的一點。 從年初開始,國家環保總局在四川、浙江省等地區開始了“綠色GDP”試點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徐一帆告訴本報記者:“由于地區間經濟攀比嚴重,推行綠色GDP可謂困難重重;地方上開始以為是新玩意,很感興趣,當知道要從他的GDP中扣掉環境成本時,馬上跳了起來不干了;而目前在地區內部自己搞這個綠色GDP完全行得通,比如江蘇。” 朱英璜在肯定了綠色GDP提法后,補充說:“綠色頭銜要慎用,不能滿足于喊口號,正是因為有人隨便就戴了個‘綠帽子’,現在我們的小煤礦、小煉焦等‘私生子’企業才遍地都是。” “解決這些問題的長遠辦法就是從小學就進行循環經濟滲透教育,對社會公眾廣泛宣傳,增強日常行為意識;另外在大學等科研機構還要多進行技術攻關,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體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天大學校長李未稱。 記者采訪中明顯感到,江蘇作為先行者,雖然是初期,也困難重重,但起碼有了個經濟基礎和切膚的教訓;其它欠發達地區一定程度上還要走一段江蘇的老路,現在讓循環經濟匆匆上馬,困難勢必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