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各地的經濟統計數據陸續公布。其中比較醒目的有兩個區域的數據:一個是長三角的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信貸等5大核心經濟指標增長出現了下降。這是近10年來,長三角經濟首次出現的整體增速“滑落”跡象。
與此相對應的是,上半年珠三角地區企業利潤增速也出現了大幅下降。今年以來,廣東工業生產放緩,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上半年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
增加值3985.3億元,同比增長17.1%。但是另外一個工業大省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4099.4億元,同比增長了28.9%。廣東的國內第一工業大省頭銜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趕超者山東的數據卻令人刮目相看:上半年,山東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10.02億元,居全國第一。山東銷售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三項指標也均列全國首位。
數據背后似乎在預示著一種可能: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北方省份的經濟正呈現出新的機遇和活力。
在這一輪競爭中,中國經濟格局是否會重新洗牌呢?
楊開忠:長三角、珠三角原先的發展模式不適應新環境
出現這種現象,我認為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宏觀調控對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影響非常大。長三角、珠三角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發展,低成本驅動的發展階段會開始向規模報酬驅動的階段轉型。但是這個轉型看來是被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給打斷了。中國進入重工業階段的最大的變化就是產業的鏈條向上游走,但這個鏈條在長、珠地區被壓制了。
第二,中國已進入資源相對短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國家資源價格的總趨勢是上漲。上漲加大了企業的成本,使其利潤大幅下降,這就影響了它進一步的投資。而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土地審批被卡死了,有投資項目拿不到土地,這在長、珠地區非常普遍。這兩種因素影響了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
第三,在國際市場上,隨著我們出口規模越來越大,我們與周邊國家,包括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上不去。而長、珠地區此類產品非常多,出口又是最主要的目的。為了保持市場占有率,企業還是不斷地增加銷售,但量上去了,利潤下降了。這個原因是趨勢性的影響,不是暫時現象。
第四,這兩個地區本身的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新的環境。因為長、珠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期以來基本上靠低廉的勞動、土地,包括公共財政的補貼,這樣的低成本運作來驅動。而這個驅動現在慢慢地不復存在了,一般來說,企業由此要上規模,搞上游工業,才可能會延續。現在宏觀調控有保有壓,這一頭堵死了,就逼迫你向另一個方向轉,那就是創新驅動。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趙曉:中國經濟會北盛南衰嗎
上下游產業價格的差異,就像一把鋒利的大剪刀,重新剪裁出不同的利益分布來。山東、遼寧、山西、新疆、黑龍江、內蒙古、河南等資源大省(區)幾乎都分布在中國的北方,這使得北方經濟突然發力,而南方省份則由于資源和能源的漲價轉而陷入“悲慘式增長”。在2004年中國1000家最大企業中,各省市入圍1000家大企業的總體營業收入也出現了不同的波動。山西2004年入圍企業的全部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了101%,山東增長了80%,而江蘇、廣東只有21%和16%,上海更是為零增長。上述戲劇性的變化與近年來資源產業價格的上升引起的利益格局變動密切相關。
那么,中國經濟會因為重化工業時代的到來而北盛南衰嗎?
應該說有這種可能性。不過,歷史也一再證明,經濟發展不僅受到資源稟賦的影響,更要受到制度條件的影響。從后者而論,目前無論是珠三角的廣東還是長三角的浙江、江蘇,其市場化程度上都要較山東以及北方的其他省份為領先。此外,無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近年來都正大力提升產業結構,特別是上海提出了建立現代服務業的構想。這些地區在產業結構調整期,經濟增長速度會放慢,但在產業結構調整完成后卻會迎來新的高速增長。因此,未來的10年,究竟是什么樣的格局,尚不能根據一時的變化過早地作出判斷。
(作者為國資委經濟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
馮杰:全國經濟大格局很難改變
我按照中國地區發展的優勢條件、產業結構特征、推動新一輪增長的動力在什么地方、外部的增長環境是什么等因素,將中國分為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增長區。
第一類增長區是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實際上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長三角、珠三角;二類增長區是山東、天津、遼寧,代表了中國沿海的次發達地區;三類增長區主要是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在內的地區。除此之外的其他的一些,就是不具備前三類地區的基本條件的,我把它歸為四類增長區。
顯然,一類地區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一類地區目前的產業結構體系,盡管在不斷地朝知識型、服務型的結構升級,但總體來看,整個主體部分并沒有大的變化。這可能跟中國的整體環境有關。第一,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實施的就是一個粗放的擴張性的增長模式。第二,中國的勞動力極其豐富,在經濟增長活動中我們一直把它作為零約束條件。此外,在國家整體戰略上,一直執行對外開放優惠政策,這些因素,促使這個地區維持了二十多年的結構體系。
二類地區,我覺得最大的優勢就是濱海新區。濱海新區有良好的環境,豐富的資源,有較為完善的交通網絡以及雄厚的技術基礎。總體來看,我認為二類地區增長幅度比較大,風險比較小。在總量擴張速度上會繼續成為全國最快的版本。
三類地區就是剛才說的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因為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使得它增長比較快,收益比較大,帶動了擴張。所以我想這類地區可能劃到高風險增長區。因為整個上游產業的原材料體系受累于宏觀經濟和下游產業地區的經濟增長,整體的經濟波動非常大。
剩下的就是四類地區了,盡管中西部整個經濟結構相對薄弱,但對于這些地區我覺得基本面的增長還是能保證,隨著市場化進程,基本的增長還會保持的。
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區域經濟增長形勢和出現的新一輪的變化,這符合中國宏觀調控的預期。所以,目前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是局部的和結構性的,很難改變中國區域經濟大的格局。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