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運寶
2003年6月的一天,幾輛掛“浙C”牌照的轎車駛進廣德境內,由于中途堵車一直到晚上11點多鐘才到廣德縣城。雖然坑洼不平的道路大大降低了廣德留給投資者的第一印象,但出乎幾位浙商意料的是,廣德縣的主要領導還空著肚子等在賓館里,這著實讓遠道而來的客商深受感動。
這幾位浙商來自溫州耀華集團。僅僅用了半個小時,一個億元項目就塵埃落定。但在耀華的原有投資戰略中,并未考慮在縣級區域投資。廣德為引進耀華,做了1年多的工作,其落戶當地的重要性只有廣德人才能掂出其中的分量。
學會做“加減乘法”
對廣德來說,僅僅靠企業改制盤活的5億多元存量資產,無法起到加速效應。面對周邊蘇浙地區每年超過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以及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層層“截流”,廣德別無選擇,唯一的出路就是借助外力,走資本與產業集聚之路。
“這就像滾雪球,一個雪球太慢,幾個雪球一起滾就越來越大。”黃德泉形象地描述道。
然而,對于一個欠發達縣域來說,招商引資的突破口在哪?廣德借鑒了毗鄰縣市的做法。
2003年元月,在全縣上下的一片爭論聲中,廣德召開了招商引資的第一個萬人動員大會,會上確定2003年為“招商引資年”,同時確定招商引資總任務是10億元。相對于2002年的到位資金,10億元等于增加了2倍多。廣德是否在“吹牛”?許多人發出了疑問。“10億元是一個跳一跳就能達到的目標,是參照了長興的做法與經驗,長興能做到,廣德同樣也能做到。”鄒河告訴《決策》。
動員大會之后,給每個部門分配了招商任務,同時實行保證金制度,每人一年220元,并且從縣財政中拿出300萬元對完成任務的人進行獎勵。
“不僅僅是完成一個招商任務,更深層次的是讓政府工作人員都體會到引進一個項目的艱難,扶植一個企業成長的艱辛,提高整個公務員隊伍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甚至是全社會扶商、親商、愛商的氛圍。”鄒河從另一層面對此舉作了精辟的注解。
壓力之下必有動力。年終盤點,2003年超額完成招商任務。桃洲鎮的梅德正等4位農民因為超額完成而獲得4萬元獎金,一時成為廣德的“明星”;新杭鎮黨委書記一次性獲得獎勵26萬多元,更是摘得了全縣的“桂冠”。
到2004年,廣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6家,幾乎都是引進的外來企業,其中總投資20億元的三獅、菲達、桐星、中廣源等四大水泥生產企業的落戶,不僅使廣德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基地,而且全部躋身安徽省“861”項目庫。
外資的進入,在攪活了廣德人傳統的思想觀念,激活了本土企業家的創業沖動的同時,也引進了一大批高層次的技術與管理人才,促進了廣德經濟結構從低端向高端的升級。
同樣,在招商引資中,許多官員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獲得了巨大提升,學會了做“加法”:以引進增量推動結構調整;也學會了做“減法”:淘汰落后過剩的生產能力;更學會了做“乘法”:以技術進步為動力,培育帶動能力強的經濟增長點。
打出一套“組合拳”
1997年,浙江恒基公司董事長王凡,看中了廣德這塊風水寶地,來到廣德投資,成為投資廣德的“元老級”浙商。8年來他見證了廣德從企業改制、工業立縣到招商引資的全過程。現任廣德縣浙江商會會長的王凡告訴《決策》:“廣德政府不護短,有很多‘聰明’的辦法,許多方面的環境建設比浙江做得都要好。”
地理上的無縫對接不等于是投資的第一選擇。為了創建最佳投資環境,廣德將2004年確定為“優化環境年”。廣德在營造環境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就硬環境建設而言,2003年以來,廣德縣投入公路建設資金達7億元之巨,打通了與蘇浙滬的交通“脈絡”。與交通同步建設的是電力,目前廣德是安徽唯一擁有2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輸變電站的縣份。
在打出硬環境“底牌”的同時,廣德把目光投向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軟環境上,用一系列“硬”措施來建設“軟”環境。
“公開評議機關”堪稱廣德軟環境建設的“殺手锏”。從2003年開始,廣德發動全縣9個層面近3000人對縣直62個部門進行無記名投票,再把票拿到浙江大學,請專家進行全封閉地加權分析,前5名授予人民滿意單位,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后3名被判為人民不滿意單位,連續兩年都是后3名的單位,領導在大會上作檢討,而且要進行機構整改。
在2003年機關評議中,廣德縣供電局被推進了“風暴眼”。在第一次機關評議中,供電局位列倒數,而供電在招商引資環境中又是關鍵一環。由于供電局在管理體制上屬于條條單位,當時廣德許多部門和外商都在觀望縣里敢不敢碰硬。廣德縣領導決定,就拿供電局開優化投資環境的“第一刀”。于是,縣領導主動到宣城市供電公司協商調整廣德供電局的領導班子。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沒過多久,宣城市供電公司就對廣德縣供電局領導班子進行了改組。新領導班了組成后,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在2004年機關評議中進入前5名,并且帶動廣德的電力建設走在了安徽省的最前列。
這“一刀”在廣德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成為優化投資環境的一個典型案例。
“要想強縣必須發展工業,要發展工業必須有項目,要有項目必須招商引資,要招商引資必須優化環境,而要優化環境必須實干,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鄒河感慨地說。
在廣德的外商中,流傳著“兩句話”,這“兩句話”非常形象地為廣德投資軟環境作了最精彩的注腳。
第一句是三獅集團董事長姚季鑫提出的“海河理論”。2003年在廣德三獅和德水泥項目的開工典禮上,姚季鑫從時任廣德縣委書記胡海波和廣德縣縣長鄒河兩個人名中選出兩個字,加以組合而成,意思是廣德的干部隊伍就像是海洋和江河一樣,海納百川、河匯百溪,而企業就像一條魚,水闊憑魚躍。
“廣德的干部像群眾,廣德的群眾像干部”是第二句話,出自菲達水泥公司。“干部像群眾”意思是廣德的政府公務人員沒有架子,干事仔細認真;而“群眾像干部”說的是群眾的素質都很高,既能維護自己的權益又能維護大局。
花香蝶自來。目前,在廣德投資的蘇浙企業就達500多家。2005年6月,廣德在“浙商2005年峰會”上,被評為2005年浙商(省外)十大投資潛力城市之一。這是一向“用腳投票”的浙商對廣德營造最佳投資環境的褒獎。
開發區風波
開發區,是廣德為外來投資搭建的發展平臺和載體,現已成為產業聚集的高地。然而,為了搭建這個平臺,2002年在廣德上演了一場聞名全國的“開發區風波”,從而成為廣德經濟發展歷程中一個“標志性事件”。
其實,廣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曾經有過一次開發區建設的沖動,當時全國掀起了一股開發區建設的狂潮,廣德自然也被卷入其中。但是,由于當時廣德的財力有限,在等待中,開發區之夢一擱就是10年。
隨著企業改制的完成、工業立縣戰略的確定,廣德人慢慢發現,引進的企業都是低層次或純粹為開采資源而來,因此,缺少一個產業集聚的開發區載體已經成為廣德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于是在2002年元月,廣德縣黨政聯席會議決定,強力啟動開發區建設。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思來想去,只有向財政供養人員借款。在研究了國家政策之后,沒有叫“集資”。決定出臺后,共籌資1400萬元。盡管當時叫“借款”而不是“集資”,但還是冒著一定的政策風險。果然,2002年7月8日開發區動工,9月15日就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曝了光。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各方壓力鋪天蓋地而來。開發區“是生存還是死亡”這個哈姆雷特式考題擺到了廣德縣決策者面前。機遇稍縱即逝,廣德變“曝光事件”的壓力為動力,短短3年時間,一個規劃總面積達16.5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已悄然崛起,成為廣德招商引資中一個最有效的籌碼。
經歷了“開發區風波”的廣德人,更加全面理解了招商引資與環境建設的內在關系,在思想觀念上進行了一場“洗禮”。從另一個層面看,“曝光事件”也無形中擴大了廣德的知名度,為廣德作了一次宣傳推銷,以至于一些客商在跟鄒河見面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第二次見面,第一次是在焦點訪談上”。
采訪中黃德泉向記者算了兩筆賬:從規模工業產值來看,廣德2004年比2003年增長了10億元,而開發區就達7億元,占到2/3;從財政收入來看,廣德2004年比2003年凈增7000萬元,而開發區財政收入就達3800萬元,占1/3強。
“沒有開發區就沒有今天的‘廣德速度’,開發區是廣德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希望所在。”鄒河在接受《決策》雜志采訪時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