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關注十一五規劃 > 正文
 

專家談十一五:改革有突破發展就有新局面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16:38 新華網

   “十五”計劃即將全面勝利完成,“十一五”正迎面向我們走來。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主要議題之一是研究和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如何盤點“十五”計劃,如何展望“十一五”規劃,今天新華網有幸邀請到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博士作客新華網。從我國將努力實現的主要經濟社會目標、我國發展模式的嬗變、“十一五”我國經濟發展應關注的問題、“十一五”規劃劃將給中國經濟、乃至于普通老百姓帶來哪些實惠等方面解讀“十一五”規劃。歡迎王院長,也
歡迎各位網友的參與和互動。

  盤點“十五”給人們的成就與帶給人們的實惠

  有評論指出,在過去五年,即“十五”計劃實施的階段,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經濟增長速度繼續位居世界前列,人民收入穩步提高,政治和社會穩定。中國妥善處理了2003年非典危機,成功地實施了宏觀調控,初步遏制經濟發展中不健康的苗頭。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1000美元。中國正在變戰略機遇期為“黃金發展期”!俺靥吝叺男〔荨本W友問,王院長,如果要您來對“十五”計劃進行盤點,您會認為“十五”改革給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實惠?

   “十五”規劃是中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五”計劃開始,我們開始了第三步戰略的實施。“十五”應該說已經完成了四個年度的計劃,今年是最后一年。從已經經歷的時間段來看,比如“十五”計劃是我們中國建國以后歷次五年計劃發展比較平穩的、改革開放發展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計劃!笆濉庇媱澮蔡幵谥袊洕鷱臄[脫亞洲金融危機,經受了“非典”考驗,邁入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上升期這樣一個特殊的階段。按每個年度的增長率來看,2001年是7.5%,2002年是8.3%,2003年是9.5%,2004年是9.5%。今年上半年也是9.5%,就是說增長非常平穩。

  2001年啟動以后,經濟增長比較平穩,沒有出現大的起落,這與我們2003年開始宏觀調控是分不開的。到去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3萬6000多億,按當時的

匯率計算,實現了1.65萬億美元,去年人均達到1270美元。另外,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中國的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綜合國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關注中國經濟的成長,特別是我們的周邊國家,都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受益,因為我們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1萬億美元。進口市場超過5500億。我們這樣龐大的市場對周邊國家,包括東亞一些主要過程,對經濟的復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所以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比任何時候都要大。

  “十五”時期之所以取得這么好的成就,與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發展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改革開放后的這些年,經濟增長,從1979年到2004年,平均是9.4%,增長率很高,但我們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4%左右,但是我們消耗的資源量比重卻很大,消耗的鋼材占30%,煤炭占31%,水泥占40%,電解鋁占20%。所以我們覺得這種增長方式不能再延續下去。中央在2002年“非典”以后提出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的發展實踐,同時又適時的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所以為“十一五”開局奠定了良好的條件。如果沒有適時的宏觀調控,也許我們經濟狀況不是現在這樣一種局面。

  說到老百姓對生活的改善!笆濉庇媱澗V要明確提出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茖W發展觀又把“以人 為本”作為發展觀的核心。所以“十五”計劃各級政府在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舉些例子,在農村,原來計劃分三年減免農業稅、取消農業特產稅,現在這個進程大大加快了,全國28個省已經完全免了農業稅。另外,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由財政出資。還有良種補貼、購置農機具的補貼,這樣財政向農村轉移的力度大大加大。使得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在城市,“十五”實施了積極的就業政策,政府想方設法擴大就業規模,財政也對解決就業崗位給予支持,使得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比較低的水平!笆濉币布哟罅藢щy群體的關注,政府對下崗職工、城鎮拆遷居民、農村失地農民都加大了幫扶的力度。最低生活保障向農村延伸,現在已經有11個省實現了低保向農村覆蓋。另外,在農村也在大幅度提高低保的標準。另外,政府還幫助城市農民工清欠工資,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及時補發這些工資,對農民征地費用的拖欠,政府也加大了清理的力度。

  我們說“十五”時期,由于經濟較快的增長,再加上中央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應該說是老百姓得到實惠比較多的一個時期,也是生活改善比較快的一個時期。正是“十五”時期,居民的消費結構開始發生變化了,在城鎮、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以吃穿用為主導的消費結構正在向住和行為主導的消費轉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正在購置新的住宅。另外,汽車在很多大的城市也正在大量的進入家庭,人們出行旅游、投資教育、用于電信服務、文化服務的消費也大量增加。這些都表明,老百姓從“十五”時期的經濟發展當中得到了大量的實惠,人們生活如同經濟發展一樣,也邁上了新的臺階。

  “發展”不僅只等同于經濟增長還包括四個方面的內涵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主要議題之一是研究和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于中國未來更長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說,科學發展也應成為一個“硬道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都將成為“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目標,這些關鍵詞描述的也就是中國的新發展模式。網友“蓮花伊人”問:近日多家媒體都有這樣醒目的標題,“聚焦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新的開始’”,“中國發展模式將發生嬗變”。那么,如果由您來給這個新模式作出理解的話,您的理解將會是什么?

   首先我們對發展的理解,我們以前通常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茖W發展觀所定義發展的內涵應該是全面的發展,它包括四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優化、技術的進步。另外也包括社會發展,以前我們對社會發展往往重視不夠。包括教育、公共衛生以及人的自身的發展,這些也是發展的內涵。第三,發展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個也是發展的一個緯度。第四,人的自身發展。所以對發展的理解,比以前內涵更加豐富了。

  這次全會提出“科學發展”,我們覺得它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要從以前的增長轉到發展,再從發展轉向科學發展。我們不僅要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的問題只能靠發展來解決。另外我們還要認識到,發展必須按照科學發展道路去發展。什么是科學發展道路呢?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為什么要走科學發展之路?這是中國的發展實踐得出的一個必然結論。中國是一個大規模經濟體,是發展中的大國,它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當中,中國工業化的規模和城市化的規模,可以說是迄今城市發展史上罕見的。從工業化角度來說,中國事實上是把發達國家用20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完成的工業化,要通過幾十年來完成,在時間上大大壓縮了。工業化的這種速度也是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化來說,中國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流動人口有1.2億,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也是世界史上罕見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農村向城市的社會轉型,必然帶來資源消耗的大量增加,特別是我們現在還處在重工業發展加快的這樣一個特殊階段。所以我們對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比如去年,我們生產了原煤19億噸,發電新增裝機有5000多萬千瓦,原油產量有1.75億噸,但我們仍然感到煤電油運十分緊張。我們還進口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仍然感到很緊張。就說明我們原來靠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再走下去已經不行了,所以我們必須走科學的發展道路。我們說發展模式的嬗變也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的。

  所謂科學的發展,第一,對發展的理解是全面的。第二,必須按照五個統籌的思想,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而且還是要可持續的。走科學發展之路最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要有體制和機制作為保障。全會指出要進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我們說要入軌,怎么樣使這種發展進入這種軌道呢?必須要有體制、機制來保障。也就是說要通過改革,通過機制的調整,促使人們的行為方式、資源的流動、要素的流動,按照科學發展的軌道去運行。

  “計劃”改為“規劃”意味著涵蓋了從經濟活動配置到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各個方面

   盡管規劃的具體內容尚在討論和制定之中,但延續了5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首次變成“規劃”,卻是耐人尋味的變化。有媒體評價說,這是首次把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的“計劃”二字去掉,改為更符合中國實際的“規劃”。新華網的熱心網友“枉評天下”:王副院長,您好!“計劃”改為“規劃”,一字之差,引人注目.您如何理解這一字之差?

   計劃改為規劃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事實上,改革開放以 來,計劃體制改革就在進行之中。我們從“八五”計劃就開始把社會發展的內容納入計劃之中,所以“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后我們又強調計劃的戰略性、宏觀性、指導性、計劃指標的預測性,這些都體現了計劃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在新的階段,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來構建我們的規劃體制。所以這次改名,實際上也體現了這么一種方向。事實上改變以前,計劃指令性指標過多的這么一種狀況,逐步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轉變,這是一個特點。

  第二,計劃變規劃也更充分體現了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的要求,F在政府的經濟調節功能很強,但公共服務能力是偏弱的。以前是相對于經濟活動的配置而言,轉化為“規劃”,就是涵蓋著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比如老百姓關心的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義務教育問題、公共衛生問題、公共安全問題等等,這些都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以前計劃涵蓋不住,是需要通過規劃涵蓋住。另外,一兩千萬流動人口怎么管理,還有由原來的單位管理體制向社區管理體制轉型,政府的社會管理怎么跟得上?這也是以前計劃涵蓋不住的,需要規劃去解決。計劃變規劃更加強化了政府在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職責。它可以引導社會的公共資源和政府的財政資源,根據規劃去配置,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使得老百姓對公共服務的要求得到滿足。我們現在看病難、就醫難、優質基礎教育資源還是很緊張的,這些問題都需要規劃來解決。

  第三,計劃變規劃也是為了加強規劃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進程,使它更加規范。傳統的計劃編制是比較封閉狀態下的,或者說只是領導來決策。現在計劃變成規劃,強調了制定過程的民主化,提高編制工作的透明度。從第十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征求意見,吸納公眾的智慧,征求公眾對規劃的要求。還有就是專家決策制度。在計劃編制以前,往往計劃管理部門要委托研究機構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對專家進行咨詢。還有就是專家有審議會,初步編制完成以后提交審議會審議,最后提交人民代表大會批準。計劃變規劃也是為了加強它的法制化進程。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制定政府規劃編制的條例,這也有利于它的法制化,同時也推進規劃編制的科學化。規劃不光是我們看到的五年的規劃,這個叫總體規劃,還有很多專項規劃,比如說高技術發展規劃、城鎮化規劃、水利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等等。這些規劃的年限不一定完全一樣,因為高技術變化很快,年限不能太長。所以有長短不一的專項和綜合規劃,會構成一個規劃編制體系,來規范我們的公共資源配置。

   還是“計劃”讓位“規劃”的問題。網友“高原高山”:權威人士和專家認為,“計劃”讓位“規劃”的這“一字之差”,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信號。信號一:凸顯政府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信號二: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將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信號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步伐。對此,您對這三個信號有著同樣的理解嗎?

   基本上也可以這樣理解,我只是更強調了規劃以后要走向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軌道。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并不是說政府的責任減輕了,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更強化了,要強化對公共資源的配置,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十一五”規劃體現的信息是比以往更加關注民生、關注百姓生活

   近來新華網友們也有許多的評價:好,更市場化了。有利窮人的市場化,更好! 新一屆的中央領導是為窮人謀利益的領導,但愿中央的政策能落到實處,不走樣! 悲觀嗎?不!沮喪嗎?不!泄氣嗎?不!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基礎建設,還是在前沿科學研究和自主創新,無論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費水平還是在人文居住環境及過日子的質量上,事實就是這樣。只有冷靜、清醒,才能客觀、求實、科學;只要不昏頭暈腦地浮夸和過分地粉飾太平,只要不做表面文章和搞形象工程,只要不憑想當然而搞浪費式的重復建設,只要社會公平、公正,清廉,政風清新,牢記實事求是,牢記我們黨的宗旨和任務,在各方面都做到“認真”,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干,我們的日子就會更好,面貌就會改變的更快。

  這是我們的網友對計劃變為規劃很高的評價。網友“英崗嶺”問:“十一五”規劃被認為不僅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是一個“民生的規劃”。體現民意,集中民智,親近民生,是規劃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它的創新。 參與“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的一位負責人,以一種不多見的特別明快的語言表述:編制的出發點,要從偏重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在這一點上,您如何看?

   “十一五”體現的信息比以往更加關注民生,關注百姓生活。所以文件中都體現出來,要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另外也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也強調要幫助困難群體。這些信息都透視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心民生、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說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居民的福利條件。通俗的講,就是為了改善百姓的生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為什么能得到中國老百姓的擁護?最關鍵的就是老百姓從我們的發展中得到了實惠,他們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在發生變化。所以他們擁護我們的方針路線。同樣,今后不管是“十一五”還是“十二五”,我們要繼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同時立足于讓人們的生活不斷有所改善。

  進入新階段有很多新的特點,我們不僅消費結構在發生變化,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就是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以后,人們的精神需求,就所謂發展性的和享受性的需求正在增加,這種生存性的需求相對在減少。這就對發展的內涵提出新的要求,就是我們不光要解決物質問題,還要解決人們受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文化的需求、旅游消費的需求等等,我們的發展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物質財富的增加,必須著眼于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著眼于人的自身的發展。我們往往把經濟的發展理解為物質的、財富增加的過程,也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理解方式。人的發展實際上比物質財富的增加,意義要大的多。我常說一句話,我們可能花幾千萬修一公里高速公路,覺得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事,但是花幾千萬辦教育、辦培訓,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很多地方政府往往舍不得。這就是一種觀念的問題,把發展往往理解為物質財富的積累和增加。從新的理念來說,發展也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所以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更高層面的出發點。所以“十一五”規劃一定會在人力資源開發上、人的素質提高上、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的需求上,都會規劃出新的藍圖。

  我們目前正處在很重要的關口,可能面臨兩種不同的前途

  “黃浦江邊的徘徊”:分析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和將達到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將對世界產生極重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實現了科學發展,才可能實現對內的“和諧發展”和對外的“和平發展”!笆晃濉钡牡絹硪馕吨袊M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的關鍵時期。也有專家指出,通常經驗是,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這個數字后,多種矛盾有可能集中凸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若處理失當,就可能面臨失衡的危險。對此,您如何看?

  我們常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為什么說是關鍵呢?我們既處在黃金發展時期,又處在矛盾凸顯時期。我們有很多戰略機遇,處在經濟轉型之中,發展空間會擴大。我們又面臨很多嚴峻挑戰,面臨什么嚴峻挑戰?經濟轉型也會帶來人們收入差距的擴大和社會的多元化。所以我們說耽誤不得,也失誤不起,所以必須對戰略規劃進行合理的謀劃。只有戰略思路得當,我們才能趁勢而上,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如果戰略思路失當的話,我們就會貽誤發展時機,甚至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這么一個特殊的階段,一方面要抓住我們可能面臨的一些戰略機遇,包括消費結構正在升級,住行的需求迅速擴大,這對經濟的發展來說,空間大大拓展了。另一方面,產業化步伐在加快,工業化步伐在加快,基礎設施正在迅速的展開,高速公路從無到有,電話用戶已經突破7億,移動用戶已經突破3億人,網友已經突破1億了,這些發展都會形成強大的市場需求,也是我們發展的基礎。第三,城市化也在加快。城鎮的建設,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以后形成的市場需求,對經濟發展也是重要的貢獻。第四,我們正處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期,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加快自身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十分謹慎,我們正處在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處在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期,世界上有不少國家在這個階段沒有順利的邁過這道檻。比如拉美一些國家,拉美很多國家自然條件非常好,農業、礦產資源都豐富,他們在進入這個階段以后,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甚至出現了社會的動蕩和政府的更迭。

  我們在這個階段也會遇到一些相同的問題,比如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社會的多元化,人們原來共同的利益訴求現在也開始分化了,這就使得我們調整利益格局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個時期工業化加快,也會使資源環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就是國內資源滿足不了需求,要進口大量的國外資源。同時還有大量的排放,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張。這個階段也是遇到國際貿易摩擦大大增多的階段,這些年隨著我們出口的迅速增長,國外反傾銷的事件越來越多,包括我們利用國際資源也面臨很多壓力。

  上述這些情況都表明,我們處在很重要的關口,可能面臨兩種不同的前途,如果我們能夠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能夠順利邁過這道檻,解決經濟和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矛盾,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我們就會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如果處理不好這些矛盾,在矛盾凸顯期處理不當,使得貧富差距擴大,失業增加,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激化,就會造成經濟的停滯甚至徘徊不前。所以我們必須避免第二種局面,應該說我們有信心,也有條件向著既定目標邁進。

  經濟增長速度一般都是前高后低,預計“十一五”平均增長速度可能會比8.6%低一點

  網友“雪夜的情懷”:胡錦濤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們注意到,“平穩”兩字的分量。那么,“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會以什么速度增長?這是一個許多人都在猜想的問題。有專家預測,未來經濟增速可能調低到9%以下。就此,您預期的答案是多少?

  我們看“十五”的前四年,平均增速是8.6%。改革開放以后,1978年到1994年,平均增速是9.4%。說明什么呢?說明現在這種增長速度比改革開放以來的平均增速要低,換句話說,比前幾個五年計劃增長速度有所回調。這應該說是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一種合理的、必然的現象,我們經常說前高后低。為什么要前高后低呢?經濟總量的基數不斷擴大。如果按照這種趨勢去判斷,“十一五”可能比“十五”增速還會低一點。當然,每個五年計劃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比如“十五”時期就比“九五”高,“九五”年均增速是8.3%,“十五”年均增速是8.6%,“十一五”會不會比“十五”高呢?也不一定,但一般趨勢來說是前高后低。如果“十五”保持在8.6%的水平,“十一五”可能會比8.6%低一點,那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就自然有了答案。

  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網友“二月份的那場雪”問:據了解,“十一五”規劃將突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到節約、清潔、安全和可持續的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將被提上議事日程。這有什么實質性內涵?

  前面已經說了增長方式粗放,我們單位GDP所需要的資源和能源比發達國家要大,而且要大很多。至于說到“創新型國家”,它的內涵應該說更多一點,一方面要使資源、勞動、土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由技術、創新來替代。另一方面,建立“創新型國家”也是發展模式轉型的要求。特別是在沿海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國際產業轉移,由于我們沒有自主的技術,除了勞動力得到工資,地方得到一些稅收以外,有相當的利潤都進入了國際資本的腰包。我們因為沒有技術、沒有品牌。所以,在初期階段,我們只能走這條道路,就是利用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但是中國不能永遠走這條路,如果老是這樣走下去,中國就會成為一個空殼,外表看著很大,但是核心部分都是外國人的,不是自己的,我們叫做“沒芯”。這條路再這樣走下去,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國,再大的經濟規模也是一個空殼,所以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就是說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調整比例關系,而必須大大提升技術水平,而這種技術的提升又必須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這次全會提出要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們現在大量引進了,但是沒有很好的消化吸收,這方面要加大投入。第二,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技術,能不能集成。第三,中國人自己要搞原創。只有這些問題解決了,增長的質量才會提高。

  我認為“十一五”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都會加強

  網友“多多小卉”: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與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一道,都被認為是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內涵。您的期許是什么?我把這些問題細化,比如“三農”問題,涉及到農村的一些社會保障問題,類似這些問題引申的一些問題,您的期許是什么?

  在次全會的公告里面一個很醒目的標題就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說是很有吸引力也是很激動人心的。

  很多年沒有聽到這樣的話了。

  我們給予農村更多的關注,這是因為我們這些年的發展,城市和農村也是不平衡的。我們可以感受到城市的變化,我們用很多美好的詞匯來形容城市,比如高樓林立、日新月異、燈火輝煌,但是很多農村地區很多年幾乎沒有太大變化。所以這種差距的擴大,應該說也是我們轉型過程當中很突出的矛盾。所以我們必須花更多的力氣來建設農村。

  這次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我個人理解有兩個很重要的方面是需要加強的。第一,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里這幾年修路、修橋,各種設施已經相當完善了,但是農村連公共廁所都沒有,學校很破舊,還有很多危房。我們必須有一些基本的設施給農村,包括垃圾處理以及一些文化中心的建設等等。第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相對比較低,比如農村的教育水平比城里相對就低,怎么樣平等?首先起點要平等,從一開始就必須受到相同的教育,大家有一個公平的起點。所以必須要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建設,包括鼓勵城市教師到農村輪流執教。還有農村的公共衛生建設,也要鼓勵城市醫院的醫生到農村去輪崗,把農村的醫生輪到城市來,讓他們提高醫術水平。農村要想改變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農村提高自身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樣就必須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的附加值、科技含量。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也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別強調,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下硬指標說我現在搞新農村了,大家要湊份子,不是這個意思。要尊重農民的意愿,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一個戰略重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義務教育全國都免費,我想還需要一個過程

  教育始終是天下最大的大事。網友“我是可憐的大學生”,教育的產業化發展,高校自主權的下放,亂收費問題愈演愈烈,國家相關部門整天這個文件、那個文件下發,為什么得不到遏制。網友“踏雪尋梅花”問,不到4%的教育投入確實讓全體國人汗顏,義務教育能否在今后擴展到12年甚至是更長,免費教育離國人還有多遠?

  現在義務教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一些沿海發達省份,也在向12年努力。義務教育體制各個國家不一樣,有的國家中央財政承擔相當多的費用,有的國家是以地方政府為主的。我們目前還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基礎教育是縣統籌,財政特別困難的縣,中央和省也會給予一定的轉移支付。所以說要達到免費義務教育,各地區會有很大的差距,F在有沒有免的呢?比如說中央對西藏的教育實行“三免”,免學雜費、校服費和住宿費,這些都是由國家包下來的。如果要全國包下來,財政要有很大一筆指出,顯然短期內是很難做到的。中西部地區,財政也拿了錢,就是免課本費,再逐步的免一部分學雜費,我們說只能逐步來,而且只能向一些貧困地區傾斜。如果全國都要免費,我想需要一個過程。大學不同于基礎教育,即使在福利性國家,大學也是要收取一定費用的,至于現在的收費是不是超出了一些貧困學生的負擔,如果出現這種問題只能靠其他方式來解決,比如現在有助學貸款、政府的援助計劃以及學校獎學金等等,所以對這個問題不能抱怨過多。如果都要政府包下來,就不可能發展那么快。

  對于解決貧困人口問題要有總體的判斷,不能看局部

  網友“窮人啊”:只要我們的立場是站在廣大人民群眾一方,各地黨委,政府與中央保持一直,我們的國家是大有希望的。網友“七子之歌”:城鄉差距不僅使眾多的農業人口淪為貧困群體,同時也使城鎮居民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笆濉逼陂g,全國GDP年均增長8.6%,但在工業領域,高增長的同時就業增長步伐卻十分緩慢,就業增長率僅為0.7%,2004年甚至首次出現負增長。觀察家們說,在中國的城鎮和農村,已同時出現“窮人”階層。請您解讀一下,“窮人”階層?請您解釋一下“窮人”的概念和包圍的群體?

   我們一般不說“窮人”,我們說“城市的貧困人口或者說農村貧困人口”。任何國家在工業化轉型過程中都很難避免,這部分人往往是傳統的產業部門的主體,隨著新興產業的比較,他們在勞動技能和素質上跟不上新興產業的需要,會形成結構性的失業,這些人相對來說,就業空間被壓縮了。特別是國企改制以后,有很多下崗職工,還有就是失業人員比較多的家庭,包括農村農民工進城以后,一部分的農民工生活也是很困難的,包括城郊一些失地的農民等等,這些可能都會成為新的貧困人口的組成部分。對這部分人,如果喪失了勞動能力,我們政府通過社會救濟制度把他們養起來。當然有勞動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為他們再就業創造條件。在找不到就業機會的情況下,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當然隨著財力的增加,低保可以不斷的提高。我覺得這幾年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各個城市的低保都在逐年提高,也為下崗職工創造了很多再就業的機會。雖然我們說收入差距在擴大,但是在城市里面并沒有形成大面積的貧民窟,我們的貧困人口還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貧困面在縮小。對于這個問題要有總體的判斷,不能看局部。

  當然,農村現在還有2600萬貧困人口,相對來說難度大一點,因為他們都是居住在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地區,扶貧難度大一點。但是府也加大扶貧力度,幫助這些人脫貧,包括通過人口遷移的方式,使他們擺脫貧困。

  關于住房與汽車的話題

  網友“殘酷的現實”: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就在這幾天發布的《2005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06年展望 》報告指出,采取積極措施,促進消費和就業增長為了應對投資和出口“兩駕馬車”減速可能給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促進消費加快增長。一是在住房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上,采取“穩房促車”的消費政策傾向,降低經濟型汽車的消費稅,各地要完全取消對經濟型汽車消費的歧視政策。對此,請您細化地談談。

  現在投資有一定的回落,當然回落不是很大,F在每年出口都增長30%多,所以基數越來越大,明年出口再保持30%的增速難度加大,特別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所以要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F在消費又是住和行的主導地位在增強,這必然涉及到住房和汽車的消費問題。先一段時間對住房的過度需求,房價虛高,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住房是“十一五”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會有一個平穩的發展,因為居住需求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當然,我們也要維持合理的房地產市場秩序。至于汽車消費,這幾年汽車的發展可以說是超常規發展,汽車市場是一種爆發式的市場,現在應該說是有理性的回歸,汽車消費更加理性了,F在討論比較多的就是隨著油價的上漲,人們對經濟型、小排量的轎車更加關注,特別是中小城市,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家庭,小排量汽車更加符合他們的消費偏好。城市有些路段對小排量有所限制,從交通管制上講可能有合理的角度,但是從節約型社會、節約能源的季度,我們應當提倡小排量汽車的消費。

  關于區域協調發展及行政分級管理改革的話題

  愛鉆牛角尖的人:為扭轉中國由東向西分梯度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立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的長效機制。因此,有人預測,“十一五“可能重劃經濟區域版圖,以謀求區域平衡,避免調控一刀切。您又如何預測?具體來講,“差異化”將如何影響政策取向?“蛋糕”具體如何切分?網友“生生不息”問,“十一五”規劃能否撤銷違反憲法的地級市,實現縣域經濟?

  現在總的戰略是四大塊,一個是西部大開發,我們要繼續推進。除了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以外,還要給予當地的自我發展能力,就是當地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要加大培育力度。第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東北基礎條件是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城市化水平、勞動力素質都是比較好的,由于受到傳統體制的制約,東北現在主要是解決市場化改革的問題、開放的問題、參與國際競爭的問題。第三,促進中部的崛起。因為中部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又處在交通樞紐的地位,所以正在研究一些加快中部發展的政策。第四,沿海。沿海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GDP占60%,沿海發展了才能轉移支付,所以這些都是很重要的,F在我們也在探索怎么打破行政界限。我們說發展并不是每個地區都要發展成一樣的水平,全中國都像上海一樣可能嗎?不可能,因為自然條件就不一樣。就像北京,不可能哪個區都像西城區一樣,因為自然條件有差異,所以不能說使每個地區都達到一樣的發展水平,但是可以使每個地區的老百姓達到一樣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做到。所以發展不是每個地區都要發展,對已經地方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我們要做適當的控制所以“十一五”提出,要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這種功能區域來劃分各個地區。比如北京,東城、西城密度已經很大了,不是新建的問題,而是內部怎么優化。比如自然保護區,那就不能開發。

  現在有些省份為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正在嘗試財政上省管縣的體制,這樣使地級的功能有所弱化。以后行政分級管理到底按幾級管理,這需要研究,需要一個過程,不能說取消就取消,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太大,怎么樣解決,需要逐步的研究,而且要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地制宜的來解決這個問題。

  回答一組網民提問

  網友“名可名”:您好,中央制定“十一五”規劃,可是我們看到眾多的地方政府卻在制定和執行著自己那些不折不扣的計劃,請問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如何防止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規劃被地方架空?據悉,今年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對國家稅收增長貢獻不大,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在“十一五”規劃中對吸引外資會有哪些政策調整?

  現在各級政府都在制定“十一五”規劃,在規劃體制上要求規劃能夠有所銜接。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地方政府,比如說投資比重加大以后,如果大大超過中央規劃的話,那就很難落到實處,所以強調要有所銜接。但是地方規劃是交到地方人大討論通過的。一方面強調銜接,強調貫徹中央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要跟地方的實際結合起來。所以不能簡單的說“架空”。至于外資企業的稅收貢獻,我不知道這位網友的判斷是怎么來的。外資企業隨著出口的增長,因為外資企業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0%左右。隨著出口的增長,外資企業的收益也是提高的,應該說它們的稅收也會隨著收益的增長而有所提高。當然,外資企業里面有相當多是享受優惠政策的,就是它的所得稅率比國有企業所得稅率略低?赡苡械牡胤綖榱苏猩桃Y給予更多優惠,使得當地的外資企業稅收貢獻下降,但是從全國來看,我個人認為不會是這種狀況。

  為了準備本次訪談,我特別在新華網的發展論壇中仔細瀏覽了一下,感覺很多網友也都極為關注“十一五”規劃。網友“云淡水暖”特別對我們本次訪談提出了期望:十一五規劃談:以人為本要體現在“以誰為本” 。網友“我愛毛澤東”:普通百姓最關心的是:買的起房,上的起學,看的起病,養的起老。對此,網友“大院里長大大孩子”說:窮人是怎樣期待十一五的“利好”的?如何讓窮人變成富人,十一五規劃又如何體現窮人的經濟學?“窮人經濟學”能滿足窮人多少期待,如何讓窮人不再貧窮?我想就是針對剛才那些窮人群體,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窮和富是個相對的概念,如果真正是全體人民真正富裕,經濟還要持續發展,這也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說2020年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其中一個內涵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當然,要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的生活,那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我們需要為此長期奮斗。

  網友“多多到天堂去了”:王院長,展望一下,今后,政府管理經濟的效率將會有多大的提高?

  現在政府職能轉變正在加快推進,五中全會的公告特別強調了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政府越位的地方退出來,缺位的要補上,錯位的要校正過來,而且要大大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強化社會的監督機制。我想這些都會為政府效率的提高創造條件。

  網友“聰明蛋”:未來五到十年,中國金融服務業應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產業,需要特別關注并加快發展。“十一五”金融業將從哪幾個方面迎來突破性發展?

  金融業正在推進股份制改革,中行和建行都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已經邁開了步伐。其他銀行也在加快推進。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會向末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金融業的競爭也會加快。所以,“十一五”金融業一方面要推進改革的進程。另外,從單一的信貸業務向綜合業務方向發展,西方叫混業經營,可能也會大膽的進行一些嘗試,推進金融企業經濟實力的增強。

  我們在改革上有所突破,我們的發展就會有一個新的局面

  網友“藍藍的天上飄著白云”:王院長,目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許多難題,因此,通過體制創新破解難題無疑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之所在。您如何理解通過體制創新來解決難題的邏輯關系?

  這個公告里特別強調,要以改革為動力,要通過改革的突破性進展來解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難題。我們現在確實面臨很多難題,比如說增長方式的轉變,“九五”就提出來了,但是進展不快,這跟體制有關系,不是說僅僅是個指導思想問題。大家都愿意搞工業,這就跟

增值稅的體制有關系,以后如果是消費為主題的話,哪個地方的富人越多,稅收就越多,那大家的目標就不一樣了。收入差距加大也跟收入分配體制有關系,跟壟斷局面沒有徹底打破有關系。我們現在說這種粗放不節約也跟價格有關系,有些東西很便宜,那干嗎要節約。等等,這些難題都要通過改革來解決,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的業績考核標準、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體制等等,而且有些問題還需要配套改革來逐步的解決。我們說正處在攻堅階段,我們比以前難,改革的難度也大大提高。但是應該說,正是難,如果我們在改革上有所突破,我們的發展就會有一個新的局面,好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通過體制創新破解難題。這無疑將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在此我們也注意到,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創建、收入差距的調節、對外貿易摩擦的應對,等等,所有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都和體制機制有關。其中有些問題例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長期呼吁,又長期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就更同體制相關。因此有專家呼吁,“十一五”時期,必須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別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通過體制創新來為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掃除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要以對利害得失有深思熟慮的遠見去面對未來,以充分的精神準備去迎對挑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克服困難,科學發展,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十一五”時期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最后我想以一位熱心的新華網友的留言來結束今天的訪談。網友“愛nimen”: 沒有發自內心對社會公平、公正與平等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信仰的執政者,就不會有來自制度體系對人民、民生的政治設計。 …… 從大的框架而言:在制度反腐敗上要有制度創新!?在政府作為上堅持對經濟規律的尊重!?在市場經濟的規則中怎樣表達政府作為?!在社會文化健康上要有更強有力的舉措!在尊重人權上要有更為深刻的彰顯?在一個為了絕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藍圖中,有我們的期待與愿景!? 在一個追求公平與正義的小康生活中,有屬于我們的健康快樂與和諧!? 在一個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不要忘記“和”的世界最需要的是尊重與平等!? 在一個為了實現和諧世界理想的執政黨的能力中清廉不僅僅是要求而是人格的信仰和追求!?

  對于這位網友的留言,只是我還想做一些小小的變更。我注意到您每一句話都加上一個“問號”和一個“感嘆號”。通過與王院長的訪談,在充分解讀了“十一五”規劃的方方面面后,我自作主張地將您的問號去掉了,而只留下了感嘆號,相信,您也會同意我的自作主張。因為“十一五”規劃所構想的目標正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期許。謝謝您的理解,也謝謝各位網友的互動。尤其要謝謝我們今天的訪談嘉賓王一鳴院長。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