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蘇州模式:反思與肯定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3日 10:44 《經濟》雜志

  過于依賴外資的經濟結構造成了增長與發展的一定背離,但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仍具有可行性和生命力

  文/杜文忠

  蘇州的美麗世所公認,“蘇州模式”卻聚訟紛紜。

  2004年蘇州全年實現GDP僅次于上海、廣州、北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次于上海;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僅次于深圳;全部工業產值達到9010.77億元,僅次于上海;實際吸引外資規模則超過上海、深圳,居全國各市之首。這一切都令人驚嘆。

  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按理說應該是一片叫好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許多專家學者在對“蘇州模式”進行了研究后,看法不一,有贊賞聲,也有嘆息聲;有鼓勁聲,甚至也有“聲討”聲。

  質疑、批評與數字

  很多著名學者和地方領導干部的尖銳批評集中在一點:蘇州名聲響卻不實惠,引進外資多,GDP增長快,但人均收入與GDP大不相稱,增幅遠遠低于GDP增幅,老百姓從引進外資和經濟增長中得益不多,甚至變得相對貧困,例如蘇州人均GDP超過上海,但人均收入只有上海一半;在人均收入的群體中,差距也特別大,在

公務員群體中,平均每位公職人員的年薪則為6萬-8萬元,基本做到了收入水平與生產總值(GDP)增長的同步;而同期一般企業員工的年收入則為1.5萬-1.8萬元左右,充其量只相當于一般公職人員的年終獎,兩者的差距達到了4-5倍。于是有觀點認為,在外國資本“掠奪性”的投資過程中,真正獲益的是公務員群體。

  在長三角15個大中城市中,蘇州GDP總量超過浙江任何一個城市,但論人均收入,浙江幾個城市全部高于蘇州;在許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方面,如商品零售總額、儲蓄余額、私車擁有量、人均住房面積等,蘇州甚至比不上地處西部內陸、經濟發展較遲緩的成都。經濟高速增長,但大多數人的生活并不輕松,并不富裕。

  通常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關系大致是后者為前者的75%,而蘇州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451元,只占人均GDP的25%。這個差距太懸殊了。由此也說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遠低于經濟增長,這也是多數蘇州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感受到經濟增長對提高生活質量有什么突出影響的重要原因。

  同時,對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性支出進行比較也可發現,居民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消費性支出了。2004年蘇州市區人均消費支出為9783.0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再加上近年蘇州

房價、水電氣等價格快速上升,導致生活成本激增。從這個角度看,盡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增加,但對于改善或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并沒有產生什么顯著作用,生活成本的快速增加,部分地抵消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用于消費性支出,還要應付教育、醫療、養老及其他方面的應急需求,因此在目前情況下,要想擴大居民的消費支出是非常困難的。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距,突出地反映了目前蘇州以工業生產來拉動GDP增長的粗放式經濟增長,使得經濟快速增長難以轉化為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為此,重慶市的一位領導公開質疑“蘇州模式”,認為這是典型的“只長骨頭不長肉”。

  產業結構的弊端

  從理論上講,經濟總量較多地區的居民就該有較高的收入,但蘇州GDP總量與人均收入之間卻存在著如此之大的反差,著實令人吃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蘇州外資帶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近年來,蘇州成了全國引進外資的典型,媒體稱蘇州已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一些專家認為實際上只是世界工廠的加工車間,出口的都是技術含量不高的低端產品,連做衣服都是貼的人家的牌子,賺的是極其低廉的加工費,扮演的是掙錢最少的打工者的角色。即使拿蘇州、昆山密集的電腦生產企業來說,名義上是高科技產業,實際上與研發、設計無緣,裝配女工長時間坐著一動不動,從事的是簡單重復的裝配工作,只能說是高科技產業鏈條末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環節部分。例如,羅技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加州的美國公司,每年有2000萬個在蘇州制造并貼著“中國制造”標簽的鼠標運往美國。在美國其售價約40美元,在其價格構成中,羅技拿8美元,銷售商拿15美元,零部件供應商拿14美元,而中國只能從每只鼠標中拿到3美元,其中包括工資、電力、交通和其他經常性開支。

  時至今日, 蘇州已經演化出一個高度依賴于外資(特別是我國臺灣地區投資)的外向型經濟結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來看,外向型的經濟模式在進一步發展的道路上會碰到一些障礙。最大的問題是高度依賴于外來投資所帶來的前景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外資可能是因為你這里成本低而前來投資,一旦將來成本高企了,它也完全可能再去尋找成本更低的投資場所。在這種經濟結構下,外國資本的投資是一種掠奪性的投資。

  這種經濟模式給百姓帶來的福利增長不及經濟本身增長的幅度。過多依賴外資的經濟結構,會使本土工業的作用日益降低。近年來蘇州經濟增長的70%以上來自于外商直接投資的貢獻,外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0%以上,地方政府對外資的財稅需求依賴性日益加深,蘇州的民族經濟比重持續下降:蘇州規模工業總產值中,國有、集體、私營等本土企業所占比重遠低于外資企業,而且本土企業的發展速度也不如外資企業。到2004年國有工業僅占全市工業產值的1.38%, 而外資企業占48.9%,大量的產業工人不得不二次就業,其中大部分在外資企業打工,據不完全統計,到2004年末有54萬人在外資企業就業,成了“打工仔”。

  增長與發展的背離

  在由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評出的“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排名”中,蘇州沒有進入前十位。這在蘇州引起很大震動。

  蘇州在此次評比中未能進入百強城市前十位,主要原因并不是經濟實力不強,而是由于在教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得分都較低。也就是說,在教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沒有真正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不僅表現在經濟快速發展這一面,而且還體現在教育、文化、基礎設施、居民生活環境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水平上。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雖然有古老的文化底蘊,但城市科教文化設施方面的欠缺,成為城市綜合實力上的硬傷。

  由此,只重經濟增長,特別是GDP增長的發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增長與發展在經濟學理論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增長”主要是指國民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是以產出量的增加作為目標和衡量尺度的;“發展”強調的是經濟、社會、政治的“質”的變遷或進化。增長要求回答“有多少”,發展則既要回答“有多少”,還要回答“有多好”。由此可見,發展比之增長具有更廣泛的涵義,既包括增長所強調的產出的擴大和增加,也包括生產和分配的結構與機制的變革,社會和政治的變遷,人與自然的聯系,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發展的自由選擇和機會的公平等等。經濟發展要求在經濟增長之外,關注更多屬于人、為了人、維護人的權利的指標,如人的營養狀況、身體條件、期望壽命、收入水平、教育與醫療水平、政治參與等等。離開人的發展,即使是經濟增長了,社會也難有真正的進步。

  弄清楚了發展與增長的辯證關系,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綜合實力百強城市排名”中,蘇州沒有進入前十位了。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蘇州GDP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在取得經濟的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孕育著很大的風險,在實現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較大的能源、環境代價。曾經長期困擾工業園區的電子輻射風波一個側面反映了蘇州環境發生的變化。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了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蘇州排放的各種污染物日益增多,嚴重污染了環境,使得許多地方失去了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危及到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從蘇州的實際情況來看,要保持蘇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始終使外資保持一定的規模,其中我國臺灣地區投資也要保持較高的份額。但以土地換資金還能持續多久?我們看到已經出現了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因而影響招商引資的困窘,出現了產業鏈條短的困窘,外資對蘇州的促進作用能持續多久?我們已經感覺到了泡沫正在散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適合國情的選擇

  盡管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蘇州模式”本質特征的合理性卻是不容否認的。

  必須明了,“蘇州模式”的本質特征,不在于它的外向型產業結構,而在于它類似于早年日本和韓國“政府主導型”的那一種經濟發展方式。歸結起來,主要是政府除了做成熟市場經濟下政府應該做的事,還通過制訂非常明確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來引導投資者進入,并積極參與引導外部資源尤其是企業家資源的進入(所謂“招商引資”或“招商選資”)。蘇州外資經濟的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外部條件,也有其謀求發展的強勁內在沖動,主客觀條件在特定時空下的對撞,造就了今日蘇州外資經濟的輝煌。蘇州今日的輝煌是蘇州的決策者們在不同歷史階段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準確把握,是決策者們植根于現實、適時適地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結出的豐碩成果。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仍然要肯定蘇州模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這首先是因為蘇州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人均收入,以及基礎設施和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在全國都是先進的。蘇州經濟快速發展,政府財政實力大大增強,每年向國家上繳國家整個財政收入的2.5%,居各個地級市之首。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和各項社會事業日益完善。人均收入在長三角中不高,但放在全國范圍看還是很高的。蘇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多地體現了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原則,更能體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宗旨。事實證明蘇州經驗對于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那些資金嚴重不足的地方起到了相當大的帶動作用,而我國恰恰是一個資本匱乏的國家。當然,像蘇州這樣的地區在引進外資達到一定程度以后,也要及時實行轉型,引資方式上要從以資金換市場向以技術換市場轉變,在引進資本的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帶動本地產業升級。同時,項目引進上要從引進生產型項目向引進生產與服務結合型項目轉變,在發揮原有優勢的同時,帶動本地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以利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快地促進百姓收入的增長。

  同時要認識到,相對于其他模式如“溫州模式”,蘇州的模式更加適合國情。從中國大多數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必須承認,盡管民營企業的發展對于當地經濟舉足輕重,但中國大部分的地區都缺乏溫州那樣的商業文化傳統,缺乏雄厚的“社會資本”,因此絕大多數地方要模仿溫州模式,靠民營企業來發展本地經濟事實上有一定的困難。一般來說,經濟學家都諳熟市場制度的重要,卻不太清楚市場制度不成熟時如何運作,諳熟企業家的重要,卻不太清楚在企業家資源不足時該如何運作。

  相比之下,蘇州模式是典型的引進發展型,以強勢政府和有效政府為基礎,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土地換資金,以空間求發展,政府創新先行,制訂正確的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資環境,在本地企業家資源不足、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靠“引進發展”突圍并實現經濟騰飛,可以說更加易于操作,易于模仿,易于復制。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在沒有找到比蘇州模式更好的模式之前,蘇州模式是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可行選擇。

  作者系蘇州市經濟委員會高級經濟師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