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十一五中國發展路線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15:0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蔣明倬

  北京報道

  同樣是京西賓館,同樣是五中全會。

  10月11日,一次把握中國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走向的會議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自十四大始,中共歷屆五中全會的主題,均定位于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

  然而一切已經發生了變化。有中央黨校黨史的研究者認為,自新中國建國以來,這次五中全會、“十一五”規劃的意義在于新規劃時代的一個開啟,也將是轉軌的標志。它不光對未來5年,甚至是10年,乃至20年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跨越現代化的“中學階段”

  如何更形象的來描述一個“十一五”時期的中國?

  “我想如果美國是個大學生的話,中國還處在中學階段。”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這樣回答記者。

  在他今年完成的中國現代化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字:2002年中國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在世界108個國家中排在69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經濟結構的綜合年代差理解為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與其他國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2年中國經濟現代化水平相當于1892年的美國,1957年的日本。

  無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換句話說,中國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問題可能是發達國家在1960年代面臨的主要問題。”

  清楚認識這一點無疑是中國在“十一五”中,提升自己國際地位、發展經濟和社會的一個基本判斷。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一份題為《“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的報告(下簡稱《研究報告》),對“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作了概括:

  一是工業化向深度加工化轉換,但與上世紀50年代優先發展重工業時期不同,面臨能源、資源矛盾和環境排放約束和國際市場風險也更大。

  二是城市化繼續快速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向城市特別是大都市圈集聚。城市化進程同時也加劇了地區發展不平衡,存在城市過度投資和擴張,城市的無序建設,城市就業和公共服務跟不上發展需要,土地、資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生態環境矛盾加劇等問題。

  三是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繼續提高,但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隨著改革向深層次推進,必然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要觸及一部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同時利益主體多元化,也使得在利益調整上達成共識的難度加大。

  四是生活方式轉型升級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多樣。也就要求在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管理職能,解決失業、貧困、社會保障、教育、公共醫療和社會分配等方面的問題,政府資源要多投資這些領域。

  而“十一五”規劃恰恰正是我國全面加入世貿組織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世界范圍內考量中國的發展規劃,與過去的十個五年計劃相比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經濟總量目前占世界的4%,但增量已經占世界的14%,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明顯增強。但面臨的競爭壓力和風險也繼續加大。一方面,隨著我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貿易摩擦和糾紛將大量增加;在經濟技術合作和資源開發利用發面,經濟風險和商業風險增大。

  “十一五”,既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期”,又處在一個“矛盾突顯期”。

  自主創新助推“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間,充當發展助推器的將是“自主創新”。

  盡管從1997年起,何傳啟就參與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創新體系”的專題研究,但是他認為直到現在人們對于創新的重視程度也沒有超過10年前。

  這樣一種現實將在“十一五”中有所改變。

  隨著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廣度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加劇,而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依賴國外日益突出,在世界產業增值鏈上中國處于低端,國家競爭力受到影響。

  盡管中國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總體上比較仍有較大差距。據專家測算,2001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主要國家中,居于第28位。

  與前列國家相比,一方面在于研發投入的不足,據美國《財富》雜志統計,2004年中國政府的研發投資占到GDP比重的1.36%而多數發達國家已經超過3%。

  另外一方面的問題,在于相當一段時間里,并沒有處理好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關系。中國企業用于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的投資比是1∶0.078,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與韓國,他們是1∶10。

  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在進出口貿易中商品不具有核心競爭力。中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今年8月在第四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上的報告中提供的數據表明,光纖制造設備100%、集成電路85%、紡織制造設備70%和高端醫療設備90%到100%都依靠進口。

  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2004年12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主題是面向2020年的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胡錦濤再次提出“要堅持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今年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連續四次發表關于科技工作的講話,其核心就是自主創新的問題。在近期對企業和中部地區的考察中,直接表明意圖,他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溫家寶總理直接提出來“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把自主創新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

  8月,國務委員陳至立在中國科協2005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中明確了自主創新的含義:一是加強原始性創新,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二是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而與技術層面的自主創新相輔相成的是,“十一五”規劃把以改革來推進制度創新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十一五”期間,一方面要爭取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國有企業、壟斷行業、金融、財稅、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的體制性障礙,仍制約著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要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這些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同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要有所突破。中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體制創新也考驗著中國人的大智慧。

  “十一五”目標:新型現代化

  “我認為在‘十一五’規劃里,‘科學發展觀’得以最終建立和細化”,中央黨校葉篤初這樣評價。

  2003年4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說,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7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

  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

  而在“十一五”規劃中,“科學發展觀”,以更直觀、具體的形式出現。

  首先必須保持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據統計,“十五”期間無論從總的GDP增長率還是人均增長率,中國都位居全球第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張立群曾經評價“十五”期間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提高,經濟平均增長在8.8%,比“九五”要高一些。這為“十一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2004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約占全球的12%。與此同時,占世界85%的人口正陸續進入工業化階段,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尖銳,使中國的現代化面臨嚴峻挑戰。

  這也要求“十一五”期間,經濟增長方式要發生轉變、要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總體布局的落實。

  三農問題是中國長期的難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盧中原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曾經預測說,“十一五”期間,政府將從宏觀政策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今后政府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以構建

和諧社會、保持社會安定成為了另外一個“十一五”的重點工作。

  而正是這些“十一五”規劃中的內容直接勾勒出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目標。

  與此同時,“以人為本”在2003年提出后,在“十一五”規劃中也得到映照,強調更加關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進就業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讓改革發展惠及全體人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