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求解美國設限中國紡織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02:07 第一財經日報

  至淇

  10月5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宣布,同意考慮業界提出的對中國輸美棉制襯衫(338/339)等9種正在受限紡織品的“重復設限”申請和計司布(226)等4種紡織品的新設限申請。

  10月6日,國慶長假還在繼續。當天,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認為:“美國的做法明顯違反了WTO的有關規則,并堅決反對。”次日,中國商務部網站再次發布消息稱,經雙方商定,中美紡織品第六輪磋商將于10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

    美國設限邏輯:犧牲消費者利益

  來自中國海關的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在中國紡織品服裝的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中,美國排名第一,日本位列第二。1~8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達127.31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69.39%;對歐盟(各國)出口共計133.79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61.76%。

  很顯然,中國對歐美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增長幾乎是同樣的迅速。不過,比起此前已經與歐盟達成的紡織品和服裝“自限協議”來說,目前與美國的談判顯得更為錯綜復雜。

  來自新華社的最新消息說,此次中美紡織品談判分歧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特保措施的實施期限;設限的產品范圍;配額限制的數量水平;配額在設限期的年增長率等。通俗地說,就是中美雙方在設限問題的每一個主要方面都未能達成共識。

  而在美國強硬態度的背后,是美國“新貿易保護主義”的逐步實現,這種“新貿易保護主義“之所以能夠走向前臺,其實不僅僅是“中國威脅論”所導致的結果,因為這一“保護主義政策”是面向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單獨的國家。

  主流的研究已經表明,這種違背WTO基本原則的非透明、歧視性和相互致貧的“貿易保護政策”,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社會福利”,卻產生了實質性的成本,通常情況下,為保護一個國內的工作崗位所付出的保護成本數倍于受保護工業中工人們所取得的收入。

  就美國國內來講,這一政策涉及的最大利益主體包括消費者和國內生產者(及其雇員)。但是,由于在整個貿易政策決策過程中,廣大消費者利益代表的缺位,使得決策過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平衡。因此,對于消費者,從個人角度來說,很少有誘因會導致其去承擔進行“自由貿易化”所需要的院外活動的“信息成本”和“組織成本”。

  而對于國內生產者而言,情況則完全不一樣。首先,它們受到的利益減少是非常直接的、巨大的,并且可以計算,因此對于這些生產者而言,巨大的財政利益使其有足夠的動力來發現原因,并開展“院外活動”。同時,這些工廠的雇員也有足夠的利益來驅動其通過所在的工會來尋求保護措施的推出。

  最終,“院外集團”通過政治運作,成功地將消費者可能獲得的福利增加“秘密”地轉移進了“利益集團”的賬戶。而這種“秘密”行動正在被利益集團的雄辯所掩蓋。

  因此,盡管目前現在還不能預見美國會在什么程度上對來自中國的相關紡織品設限,但確定無疑的一點是,特保措施一旦出臺,最大的受害者不僅是中國的相關生產商,還有無數的美國國內消費者,以及人們對于“自由貿易”的信仰和追求。

    求解特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層次

  幾乎與歐美同步的是,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土耳其在2004年底已對來自中國的42個類別的紡織品實施保障措施。65個國家的115個行業組織簽署了《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世貿組織關注一體化后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問題。可以想象,在2005乃至未來的數年中,中國紡織品貿易環境的不可預見性和不穩定性將呈上升態勢。

  一定意義上,在加入WTO近4年,中國已然位列全球第三大貿易國的今天,經歷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作為全球貿易大宗商品之一的紡織品的特點決定了其成為了后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這些國家賺取外匯的主要手段。因此也就導致了,紡織品貿易最終將不僅是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而且也必然涉及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關系問題。

  而此番,歐美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已經采取或即將采取的特殊保障措施,也是“援引”了中國所簽署的《紡織品和服裝協定》以及中國加入WTO的工作組報告的相關條款。當然這樣說,并不是承認相關國家措施的合法性(任何一方有權在磋商不能達成協議的前提下,向WTO爭端解決機構尋求爭端的最終裁決,相應的裁決各成員必須遵守),而是說,這一切是中國產業應當預見得到的,同時中國政府在磋商無效的情況之下也可以在程序規定的時間內向爭端解決機構申訴。

  毋庸諱言,只要中國繼續保持發展,類似的事件必將不斷出現。所以,一方面,需要政府繼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鼓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將剩余的生產能力有效轉移;同時加強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領域的雙、多邊政府、行業組織和企業間的對話,利用中國國內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空間,換取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生存空間。

  最后但絕不是最不重要的啟示是,各國對中國紡織品所設乃“數量”之限,因此,如何提高單件產品的附加值,并將當前的不利之境變為國內產業進一步調整的“推動力”。因為現在再回頭去評價WTO規則之于中國是否合理公平,對于業界已無意義。有意義的在于迅速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層次。畢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造”依然會一次次地遭遇“特保”(根據中國加入WTO承諾,在2013之前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成員方可以對中國產品采取),而下一次或許將不僅是紡織品和服裝。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2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