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通貨緊縮不期而至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1日 16:55 《資本市場》

通貨緊縮不期而至

  雖然短期內物價水平進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較小,但伴隨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紅利的消失,通貨緊縮將是我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文/彭興韻

  03年年底以來,有許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存在通貨膨脹的強大壓力。在今年上半年,
持通貨膨脹觀點的人,仿佛被通貨膨脹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然而,頗有意味的是,中國并沒有像這些經濟學家、有關部門所認為的那樣出現通貨膨脹。相反,各類物價指數卻呈節節下挫之勢。

  通貨膨脹與負利率倏忽遠去

  自2004年10月份之后,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消費者價格指數、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生產資料價格指數都逐月下降。到今年8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已由2004年8月份的5.3%和9月份的5.2%下降到了1.3%;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則下降到了今年8月份的5.3%。

  可以說,各類物價指數已經回落到一個較為合理的區間。

  2004年,人們紛紛預言,中國已經進入了加息周期。持此說法的主要理由,便是消費者價格指數高于一年期的

存款利率,中國出現了負利率;然而,時隔不到一年,形勢便急轉直下。今年以來,除了2月份CPI達到3.9%,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之外,其余各月的CPI均低于2.25%的存款利率。8月份,1.3%的CPI上漲率低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近1個百分點。CPI上漲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以至于使那些此前還一直在聲討通貨膨脹的人,現在開始緊張地呼吁要防止通貨緊縮了。

  除了CPI已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之外,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率也已經低于一年期的貸款利率了。我們之所以要選取這兩個指標進行比較,是因為,總體而言,我國規模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一直高達68%左右,銀行貸款利率構成了工業企業財務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3年年初至2004年4月間,工業品出廠價格的上漲率一直低于一年期貸款利率;2004年5月至12月,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率才高于一年期貸款利率;進入2005年,在一些人還在聲討通貨膨脹的時候,工業品出廠價格的上漲率卻已經接近一年期貸款利率了,進入6月份之后,這一上漲率又進一步低于貸款利率了。

  總之,現在看來,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物價指數的較大幅度上漲只不過是一次短暫的意外沖擊。在中國將會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預期最強烈的時候,我們曾從多個角度指出,中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相反,物價走低將是不可避免的(《資本市場》2005年第4期)。這一判斷被不幸言中了。

  短期內物價指數不會進一步大幅度下降

  通貨膨脹和負利率悄悄地走了,通貨緊縮的幽靈似乎又不期而至,游蕩在街頭巷尾。一時間,坊間有關通貨緊縮的討論又熱鬧非凡,先前驚呼通貨膨脹的諸多人士又在一臉慌張地奔走相告,通貨緊縮這匹狼來了。

  然而,這又不過是像今年早些時候戰戰兢兢害怕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一樣,是自己嚇破膽了。

  不可否認,中國在近期內不會出現物價水平的大幅上升,經濟有緊縮的趨勢。這是我們自2004年10月以來一以貫之的看法。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多方面的(參見《資本市場》2005年第6期)。僅就貨幣供應而言,自2004年5月份之后,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今年以來,狹義貨幣M1的增長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雖然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已經連續數月上升,8月份M2的增長率已經高于央行15%的增長率2.3個百分點,但由于廣義貨幣M2更多的是發揮價值儲藏職能,而非交易媒介的職能,因此,M2增長率的回升和M1的增長率在低位徘徊,表明貨幣的流動性在不斷地下降。貨幣流動性的下降,表明貨幣結構中用于交易的部分相對減少,而旨在取得金融收益的貨幣部分卻在增大。這意味著,經濟進入市場和實現的交易量相對減少。在M1增長率較低的情況下,M2增長率的回升,與其說是經濟繼續膨脹的表現,倒不如說是經濟已經趨于緊縮的表現。

  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變化是否預示著物價指數還會更進一步大幅度地下跌呢?也就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將在近期內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我們認為,這多少有些杞人憂天的味道。這是因為,雖然目前狹義貨幣M1的增長率遠遠低于15%的目標增長率,但在經歷2004年3月至今年3月整整一年的急劇下降之后,最近幾個月M1的增長率并沒有進一步的惡化。M1的增長率也連續數月在10%~11%之間小幅變動。而最近幾個月CPI的節節下挫,只不過是對此前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急劇下降的滯后反應而已;同樣地,在對貨幣供應量(M1)的增長率趨于穩定的滯后反應后,物價指數也將在近期內趨于穩定,出現急劇惡化的可能性事實上是很小的。

  從總需求的角度來看,除了消費需求的增長比較緩慢外,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一直增長較快。2004年一季度高達43.7%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迫使政府采取了嚴厲的宏觀緊縮措施。雖然投資增長率在宏觀緊縮政策的背景下有所回落,但今年以來各月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又在穩定中出現逐步小幅上揚之態。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了27.4%,較第一季度25.3%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上升了2個多百分點。其中6、7、8月當月城鎮的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分別增長了28.8%、27.7%和28.5%。這表明,在短期內,中國的投資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

  在近期內,對不斷下降的物價指數具有穩定器功能的便是中國總需求中的凈出口了。中國加入WTO之后,進出口增長率之高,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2003年和2004年,無論是進口增長率還是出口增長率,都在30%以上。伴隨著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是,2004年以來,中國的外貿順差的持續擴大。2004年,中國全年的外貿順差達到了近320億美元;今年1~8月份的外貿順差達到了602.2億美元。其中2004年12月份和今年7、8月份單月的外貿順差就超過了100億美元,分別達到110.8、100.4和100.2億美元,而在1996年以前,中國全年的外貿順差都不超過10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央行在7月22日調整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之后人民幣兌美元出現了小幅的上升,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中國的出口和外貿順差。8月的出口增長率達到了32.1%,較7月份28.7%的出口增長率還上升了3.4個百分點。這表明,國外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在快速地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消費需求不足對物價水平的影響。

  總之,從短期來看,雖然物價指數已經逐月走低,但急劇惡化的可能性比較小,因此,我們不必為物價指數的回落而感到驚慌。

  通貨緊縮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雖然在短期內中國的物價水平出現急劇惡化的可能性較小,但在長期內,中國物價水平(我們不考慮

房地產價格)的下跌則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換言之,我們在長期內還將不得不正視和面對通貨緊縮的挑戰。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經濟體制的變化。促使中國物價水平在長期內將逐步走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買方市場將是中國未來經濟的常態。這也意味著,與需求不足作戰,將是中國現在不得不面臨的主要問題;物價水平在長期內將在低位運行,也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其次,中國高投資與低消費率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是以高儲蓄、高積累率和低消費率為特征的經濟增長,且資本形成率還在波動中上升。1978年,中國的資本形成率為38.2%,相應地,最終消費率為62.1%。而到2003年,中國的資本形成率就上升到了42.3%,相反,最終消費率卻下降到了55.5%。在一個既定的時期內,投資率的上升可以彌補消費率的下降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投資率的上升也增加了總需求,因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物價水平的上升。然而,本期的投資將會形成下一期的供給,總供給的擴張又會對物價產生向下調整的壓力。

  再次,居民收入被壓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導致了消費率還難以上升。2002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雖然略微有所上升,但在大部分的時間里,都低于經濟增長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則在不斷地下降,總體上略低于經濟增長率。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再加上改革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人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人們傾向于更多的儲蓄,以應付未來可能的支出增加。這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一方面是高資本形成率和高投資增長率的自我強化,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又居于不利的地位,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了在低收入增長率下的高儲蓄率,從而增加了企業的非意愿存貨。這是造成我國產成品價格指數即便是在去年通貨膨脹預期很強的情況下也難以上漲的根本原因。

  最后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目前正處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三階段中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提高”的階段,通過勞動力的充分供給和高儲蓄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正是我國1990年代以來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國的人口紅利來得快,去得也快。根據我國學者與聯合國人口司預測,今后三四十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與規模均居世界各國之冠。我國65歲及以上老人數將從2000年的0.94億(占總人口的7%)增加到2050年的3.34億(占總人口的22.6%),2010年老齡化人口占8.4%,2020年占10%。因此,我國有利的人口結構將會提前發生逆轉。其結果是,社會總體養老負擔迅速加重。這將是造成我國在長期內將面臨通貨緊縮的人口結構變動方面的原因。

  總體來看,我國在長期內將不得不與通貨緊縮為伴。這是經濟體制改革、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因素使然。這種表現為物價水平下跌的通貨緊縮,同時還伴隨著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全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種好的通貨緊縮。這是應當受到歡迎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