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部委專題--國資委專題 > 正文
 

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對中國企業的啟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1日 09:55 國資委網站

  因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所處歷史階段及企業具體情況不同,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必須有選擇地加以借鑒。

  一、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做到科學定位、扎實推進,真正促進企業發展。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企業的生存方
式和發展方式。企業發展實踐是企業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反過來企業文化又對企業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思想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追求。企業文化建設的程度和水平,既與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直接相關,又與企業家的素質和職工的整體狀況直接相聯。而且,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內生性,只有內在生長起來的文化,才能適應這個企業的需要,才能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從而真正促進企業發展。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學習借鑒,但不可以照搬;可以適當引導,但不可以超越階段;可以積極創造,但不可以忽視企業職工的整體特點。

  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應遵循“三個規律”,做到科學定位、扎實推進。一是遵循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規律,認清文化建設的長期性,做到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注重文化積淀,不斷實現文化提升。企業百年不倒靠文化,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也需要長期的培育過程。目前,在部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短期行為、形式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錯誤傾向,應該得到克服和改進。二是遵循企業成長的規律,認清文化建設與企業發展的內在統一性,做到從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內在要求出發,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既不能過于超前,又不能嚴重滯后,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的調整保持協調一致。三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規律,堅持文化理念推行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做到因人因群體不同而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推進理念普及和文化育人。考察中,19名同志對日本企業在推行理念中強調自主性原則印象很深,但這一原則是建立在日本企業員工具有較高文化素養以及企業文化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基礎上的。而對于處于企業文化建設剛剛起步、員工素質有待提高的中國企業來說,過分強調自主性也是不適宜的,必須把自主性原則與強制性原則結合起來,把正面激勵同系統灌輸結合起來,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二、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推動以人為本原則的全面落實。

  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央企業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先進企業文化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結合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的考察,我們認為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把確立正確的以人為本原則作為一個重要任務,充分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歷史性和整體性,并指導企業文化建設的具體工作,才能使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把以人為本和以企為家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為本原則的價值原則是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人作為目的的價值高于人作為手段的價值。這一原則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普遍存在的人的異化狀況的一種揚棄,是對物統治人、個體淹沒在虛假集體之中狀況的一種揚棄。它實現了由人僅僅是企業發展的手段,到成為既是企業發展手段,更是企業發展目的的一種提升,這一提升并沒有否定人作為發展手段的價值。由此引出的一個基本結論是:從以人為本原則產生的歷史背景看,企業以人為本的基本前提是職工以企為家;從現實互動關系上看,以人為本與以企為家互為前提、互為結果。企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把職工作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員工堅持以企為家就是自覺把自己作為企業發展的責任主體和動力主體。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倡導以人為本必須同倡導以企為家結合起來,必須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前提性,否則,只強調人作為企業發展目的的價值和意義,就會導致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虛位,就會導致以人為本原則懸掛在空中。這種情況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們各個企業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對職工提出“以企為家”的要求,注重引導職工充分認識到,企業“以人為本”的前提是職工“以企為家”,只有做到職工“以企為家”,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以人為本”,職工只有首先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主體和責任主體,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目的主體和利益主體。

  二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歷史性,把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與企業發展程度有機統一起來。以人為本原則的產生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它在不同國家、社會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體現著不同的要求!耙匀藶楸尽痹瓌t實現的程度必須同一個國家、社會和企業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日本企業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是日本國家發展程度的縮影,是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累積的結果。我們在驚嘆、羨慕的同時,必須用歷史性的眼光來審視這種結果和狀態。同時,真正從我們企業現實條件出發,根據企業發展程度落實以人為本原則,并通過實現企業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以人為本原則實現的程度和水平。

  三是要認清以人為本原則的整體性,把個體利益實現程度與整體利益實現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以人為本”原則中的“人”既是一個個體性概念,也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以人為本”不僅是要實現一個人、一個群體的發展,更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的發展,實現各個群體在發展上的動態平衡;“以人為本”不僅是要實現人的一個方面的發展,更是要實現人的多方面發展,滿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因而我們落實“以人為本”原則必須按照整體動態平衡的要求,既要解決個體的特殊問題,更要實現整體性發展。

  三、正確處理實施CI戰略與實施CS戰略的關系,及時導入CS戰略,不斷提升和強化中央企業的品牌形象。

  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大多已實施了CI(企業形象塑造的英文縮寫)戰略,這對提升企業自身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日本企業文化的考察,使我們認識到,在推進CI戰略的同時,應該及時導入CS戰略,使企業的形象塑造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CS是顧客滿意(CustomerSatisfaction)的英文縮寫。1990年,日本豐田公司、日產公司率先導入CS戰略,建設顧客導向型的企業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現在CS戰略在日本已經廣泛普及。如:大金公司在經營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個需求,創造新的價值”,并對此進行詳細闡述。所謂“洞察下一個需求”,就是深入到顧客的內心深處,去發現連顧客自己也還沒有察覺到的需求和愿望,并將其變為具體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顧客,給顧客以驚喜,繼而創造新的需求,就是顧客滿意戰略的一種體現。松下公司充分利用本公司長期的技術儲備和雄厚的設計實力研制出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代表家用電器發展趨勢的20年后的家用電子屏幕墻,在東京自己公司的國際展覽中心,每天都在向來訪者進行描述和展示。

  日本企業推行CS戰略是同高度市場化的特征相適應的。高度市場化決定了企業文化的市場導向,市場導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顧客滿意為標準,就是顧客導向。因此,CS是對CI戰略的豐富和深化。CI戰略體現的是單一的企業視角,著眼于自我形象的提升;CS戰略是企業、顧客等多重視角,關注的是顧客需求的滿足和價值的實現。隨著中國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深化,導入CS戰略是一種趨勢和必然,但并不意味著導入CS戰略就取代CI戰略,二者視角不同,所起作用也不同,可以起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目前,中央企業應該對實施CS戰略進行認真研究,擇機導入、廣泛實施這一戰略,從而實現企業品牌和形象的新提升。

  四、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以構建“六種和諧關系”為目標,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

  創造和諧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創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我們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日本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貧富差距卻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社會矛盾并不十分突出。在這一點上,日本企業同日本社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通過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倡導履行社會責任等,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和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對我們中央企業今后的企業文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中央企業在今后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把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態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構建“六種和諧關系”,即“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區(社會)、企業與環境、員工身體與心理之間的和諧關系”為核心,通過積極進行理念創新,確立和宣傳體現構建“六種和諧關系”的發展觀、合作觀、環境觀、生活觀等價值觀念;在合理界定社會責任的基礎上,積極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加強心理文化建設,促進員工身心和諧發展等措施和途徑,不斷優化人際關系,建立良好公共關系,優化企業內外發展環境,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五、正確認識企業文化的特性,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

  2004年7月6日至9日國資委在大慶召開的“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研討交流會”,有力地推動了中央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各企業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掀起了建設企業文化的熱潮。但這次日本之行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央企業在今后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樹立經營“文化”的新觀念,做到建設“文化”與經營“文化”有機結合。

  精神、理念、價值觀等軟性文化同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尤其是物質產品有一個顯著區別,那就是這些軟性文化越使用越增值,并且可以轉化為具體形態的文化產品,可以成為企業的經營性資產。這是可以對我們的企業文化進行經營的理論根據。而我們中央企業一般都有幾十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這構成了我們經營“文化”的資源基礎。即使有的企業文化積累薄弱,也應該從經營“文化”的視角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經營”文化這個詞的涵義就是提升企業文化以及對由此開發出來的具體文化產品進行商業化運營,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國內赴海爾學習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實際上就是經營“文化”的一種結果。當然,現在參與經營的主體不僅僅是海爾集團,更多地是媒體等企業外的社會力量,但起點還是企業本身。確立經營“文化”的新視角,不是要取代基礎性的文化創建工作,而是對這一基礎性工作的提升,是將在基礎性工作中創造出來的成果所蘊藏的價值體現出來,并且不斷增值。這就要求在基礎性的文化創建中體現經營“文化”的要求。如:我們各中央企業建設的紀念館、展覽館、資料館等,就不僅僅是保存文化成果的場所,而應該成為經營“文化”的有效載體和途徑。對這些場館的投入,就不是純消費性的支出,而恰恰應該是長期的經營性投資。

  當前,中央企業開展“經營”文化的工作,具體可從四個方面進行:第一,制定經營“文化”的長遠戰略,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確定中長期目標,從戰略層面對本企業長期積累的文化資產進行經營。第二,可通過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如:在相關企業中把長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打造成文化品牌,實現文化資產的保值增值。第三,開發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商品,通過具體的文化營銷,實現企業文化資產的升值,包括:開發體現企業文化個性的紀念章、紀念幣、紀念郵票、企業歌曲、電視劇、網絡游戲等。第四,培育宣傳文化英雄,以此來提升企業文化資產的價值。從經營“文化”的視角看,王進喜、王啟民、李黃璽、許振超等不僅是單個企業的勞動模范,更是這個企業的文化英雄,代表著我國國有企業廣大員工的精神追求,也體現著一個個企業的個性文化。如:王進喜是“創業文化”的代表,是大慶精神的人格化;王啟民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李黃璽是新時期知識工人的代表;許振超是“效率文化”的代表。從經營“文化”的角度,對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進行解讀和釋義,不斷進行培育和傳播,就可以使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不斷增值。

  六、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尤其是要把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與提高員工的文化執行力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行為能力。

  企業文化是全員性文化。文化建設的主體、文化踐行的主體和文化育人的對象都是全體員工。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目標,而企業全員文化自覺的程度又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因此,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在日本的企業文化建設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中央企業今后的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應該在提高企業全員的文化自覺程度上下功夫,尤其是要著重在提高企業家的文化領導力和員工的文化執行力上下功夫。因為文化自覺程度低是當前我們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存在三種錯誤傾向,可概括為“三論”:一是單一主體論。即片面地認為企業文化就是企業家文化,因而往往是因領導人員的變動而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也隨之變化。實際上,企業家只是文化建設的領導主體,而不是單一的創建主體,是文化理念的主要設計者,而不是惟一設計者,是文化踐行的先行者,而不是文化踐行的基礎主體。“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這一論點主要是源于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實踐的概括。日本企業的性質大部分是私有制,而且早期都是家族企業,企業領導人長期不變,因而企業家的文化個性深深地影響了各自企業的文化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文化主要是企業家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有其局限性。而把這一論點移植到中國,尤其是移植到中央企業的文化建設上卻是有失偏頗的。二是部門文化論。即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和落實僅僅是企業文化部一個部門的責任,因而也就沒有形成各部門各負其責、合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格局和運行機制。三是與己無關論。這主要是存在于員工中的一種錯誤認識,即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只是企業家的責任和工作,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因而也就無法談文化執行力的問題。

  這三種錯誤傾向是中央企業在提高全員文化自覺上應該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是應探索建立全員創建體系,形成全員建設企業文化的局面。日常工作中,注重設計具有全員性特點的文化創新與培育活動,吸引員工廣泛參與。二是應探索建立綜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三是應探索解決文化與管理融合的問題,提高文化理念的制度化程度,使文化通過管理和制度發揮作用。四是應探索建立長效培育機制,把文化培訓作為獲得企業人資格、崗位任職資格等方面培訓的重點,貫穿在自我成長過程中。

  (作者:國務院國資委赴日本企業文化培訓團,摘自:《企業文明》)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