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巨輪平穩前行——在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14:15 國家環保總局網站 | |||||||||
迎接十六屆五中全會特別報道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走過了不平凡的征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改革開放20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功地駕駛中國經濟的巨輪平穩較快前行。
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決策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三年,我國經濟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實現了國際上少有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年均GDP增長均在9%以上;“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鄉面貌發生巨變。2004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元,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中國經濟發展為世界所矚目。聯合國貿發會議剛剛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表明,中國繼續位居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首位,并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熱土”。 這一切充分說明,黨中央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順應了時代發展和社會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并不意味著發展經濟已退居次要位置,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我們所取得的經驗證明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核心內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正是深刻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和時代的新高度,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我國必須發展和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所做出的回答。科學發展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我國當前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許多有識之士都一致認為: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沒有過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長,就沒有今天的大好局面。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經濟不發展天下不會太平,社會不和諧也不可能長治久安。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物質財富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物質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目標就很難實現。 遠離警戒線:宏觀調控順利實施 從2002年年底開始,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的上升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較強。進入2003年,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苗頭性、局部性問題,固定資產投資驟然加速,新開工項目大量增加,特別是鋼鐵、電解鋁、水泥等一些高耗能行業的過度投資,使已經繃得很緊的煤電油運供求形勢更加緊張,并引發了部分商品價格上漲過快,同時,投資增長過快與貸款高增互成因果,為經濟發展埋下隱憂。 為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起大落,從2004年4月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按照“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原則,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注重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進行主動調控,同時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貨幣政策由前幾年的“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財政政策由“積極”逐步轉向“穩健”。在信貸手段的運用上,重點從源頭上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貨幣信貸規模,加強和改善信貸管理;在投資手段的運用上,重點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嚴格市場準入;在價格杠桿的運用上,重點突出價格信號的引導和調節作用;在法律手段的運用上,堅持依法行政,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2004年10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中國從1995年7月以來第一次上調貸款利率,也是自1993年11月以來第一次上調存款利率。這一舉措表明,中國政府決心進一步通過貨幣政策這樣的市場手段加大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即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化宏觀調控的匯率制度基礎開始建立。 在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工作過多年,親身經歷宏觀調控并曾參與部分政策制定的楊啟先認為,2003年以來的宏觀調控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比以往更加成熟,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和法律的手段。到現在為止,可以說此輪宏觀調控時間是及時的,措施是正確的,力度也比較合適。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央一號文件等一系列扶持農業的政策措施引領9億農民奪取豐收,200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4695億公斤,超過了4550億公斤的預期目標,同比增長9%,扭轉了糧食生產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 今年上半年,全國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1586元,實際增長12.5%,比去年同期加快1.6個百分點,并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3個百分點。 根據權威部門的安排,我國將抓住宏觀調控取得積極成效、經濟保持平穩增長的有利時機,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制度保障。 綠色GDP: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記者不久前在江西省采訪時發現,這里的崇山峻嶺間不時可以看到醒目的大標語:“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這反映出目前中國各級政府走出單純追求GDP增長誤區的良好趨勢。 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環境問題已經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過的問題。”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 從2005年初開始,國家環保總局已經在部分省市開始了“綠色GDP”試點工作,并向中組部提出建議更強調官員的環境政績。為此,中組部今年在四川、浙江、內蒙古進行新的綜合性政績考核試點時納入了環保指標。 有關專家指出,實現綠色GDP就是將環境成本從經濟增長的數值中扣除。綠色GDP核算主要包括資源核算和環境核算兩部分,資源核算包括森林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環境核算主要是環境污染損失和生態破壞損失。從長遠來看,綠色GDP可以納入到地方官員的考核體系中去,目前雖然還在技術攻關階段,但已是大勢所趨。 除了中組部試點的3個省份外,一些省市也在進行自己的探索。黑龍江省委最近出臺的市地級黨政領導班子主要責任指標考核暫行辦法,首次將環境保護的指標列入其中;重慶市把環保指標的考核對象從各區縣黨政一把手擴大到市政府有關部門的一把手;河北、廣東、天津、吉林、江蘇等也在全省市范圍內,將環保指標列入了黨政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范圍。 來自北京市環保局的消息稱,北京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和環境污染經濟損失調查(簡稱“綠色GDP”)試點工作方案已經制定完成,并上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備案。試點工作將分技術準備、調查研究、全面核算、核算總結、建立核算框架等五個階段。北京市目前已經進入調查研究階段,預計年底前完成調查工作,有望在2006年8月初步建立北京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框架。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十一五”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除綠色GDP考核體系外,一些發達省市率先開始修改只考慮單純經濟增長的現代化指標,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有關省市聯手制訂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深圳則重新制定了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 節約型社會:描繪可持續發展藍圖 2005年,節約之風吹遍神州,從中央領導在盛夏將空調溫度調高到攝氏26度的率先垂范中,從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語重心長的講話中,從各級政府倡導節約的政策措施中,從普通老百姓點點滴滴的行動中,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節約型社會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我國對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中國GDP約占世界GDP的4%,而一些主要資源消費量所占的比重卻遠遠高于這個比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日前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建設節約型社會國際研討會”時說,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中國資源儲量的“本”并不強,如果不在“節用”上下功夫,不顧自然條件、不計代價、不問未來,竭澤而漁、竭礦而采,不僅會很快耗盡國內資源,也會加大全球資源供給的壓力。地球只有一個,要統籌兼顧當代和子孫后代發展的需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降低資源消耗,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這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中國政府已經提出了2004年至2006年資源節約工作的目標,即萬元GDP能耗下降5%,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0%,水的重復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耕地減少趨勢得到遏制等。在此基礎上,國家有關部門還將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并進一步研究提出今后5年乃至于更長時間節約資源的總體目標,并在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以及土地規劃中具體落實。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已討論通過了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的《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和《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政府有關部門將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從體制、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加快節約型社會建設,下大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發展。科學發展觀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又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對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對全球、對人類的負責態度。我們相信,在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下,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將對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