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華:審出誰 公布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08:46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王延春 北京報道 9月28日,國家審計署網站全文公布了長近7萬字的《2004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結果公告》。 公告分上、中、下三部分,對32個政府部門上年度審計的基本情況、審計發現的主要
就在報告正式發布的4天前,國家審計署署長李金華就曾表示,“應該放大審計的效應,以提起各方面的關注。因此,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帶來重大負面影響的審計結果,我們都應該向公眾披露,以減少信息不對稱,讓老百姓知道更多的真實信息。”李金華同時表示,“我敢保證,審計署的報告是沒有虛假的。可能在定性某些問題時用詞不準,但事實不會有問題。” 9月24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醫院CFO財務管理高級課程”上做專題演講的李金華,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詳細講述了中國審計工作的變化與自己的工作感受,也回答了現場學員與本報記者的問題。 從“財政監督”到“監督財政” 20年來中國的審計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是站在財政部的角度,看納稅人是不是偷漏稅,現在則是站在納稅人的角度,監督政府怎么花納稅人的錢。”李金華說,“這就是審計工作從‘財政監督’到‘監督財政’轉變,這才是還了審計的本來面目。” 據李金華介紹,審計署在成立之初,所做的工作大都是財稅大檢查,檢查的目的是監督納稅人以增進財政收入,而現在的審計對象主要是監督財政的支出狀況。“對國家財政收支進行監督,是審計永恒的主題。” 但對財政的預算決策,李金華則表示審計署不會介入。 “在預算執行中出了問題,審計署就要監督。”李金華在當日演講后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稱,“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在預算制定的過程中,審計部門都不介入。介入了你就無法審計,因為參與了決策再去審計,本身就是矛盾的。” 李金華概括審計署的職能是12個字: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有效。“前者是審計的對象,后者是審計的標準。” 而保證這12字職能的是12道程序,即確定計劃、審前調查、制定方案、發出通知、現場審計、記錄審計日記、調查取證、起草報告、征求意見、審計處理決定、審計公告。 “加強程序控制才能保證審計質量,”李金華說,“這12道程序絕不能省略任何一道。” “我把審計日記比作飛機上的‘黑匣子’。審計人員每天干了什么事、審了什么賬、發現什么問題,都在計算機里全面反映。這樣一旦出了問題,我就可以查出到底是什么問題,是審計方案安排錯了?還是審計人員技術水平有限沒審出來?還是方案安排好了審計人員沒審?那就直接追究責任。” 但李金華同時強調,審計署很注意充分聽取被審單位的意見。“在審計程序之外,被審對象擁有提請復議以及起訴的權利。”李金華說,“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充分聽取不同意見,使我們的審計技術不斷提高。” “我敢保證一點,審計署的報告是沒有虛假的。可能在定性某些問題時用詞不準,但事實不會有問題。”李金華說自己非常欣慰“這些年審計署到目前為止沒有反映帶水分的問題”。 審計如醫生 挑病為治病 “審計之初,企業對審計不了解,覺得審計署就是來挑毛病的,所以當時在他們中間流傳一個口號,‘防火、防盜、防審計’。” 對于審計對象對審計工作的誤解,李金華在演講中反復解釋審計找病與治病的辯證關系。 “審計和醫生一樣,首先就是要找毛病的。不是見了病人就說你身體多好多好,而是要發現病癥。發現不了病癥就是失職。” 李金華說,審計機關就是得罪人的,報憂不報喜,這就是它的職能。“醫生給你看不出病來是醫生的失職,審計沒有發現毛病,就是審計的風險。所以,任何一個期望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單位部門,都不應該諱疾忌醫。” “就像醫生找毛病之后,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病治好一樣。我們的工作更重要的也是要通過報憂來幫助被審計單位改進工作,最終把憂變成喜。” 李金華認為近年來審計的作用已經在悄然發生改變,從重點查處違法違規,延伸到了監督財政規范管理和提高行政效率上,比如細化部門預算、規范轉移支付等等。 之所以這樣改變,李金華認為這是因為,政府審計不僅僅是監督,而更應是一種制度,是民主與法制的重要方面。 “所以這幾年的審計重點放在了政府機關上,重點披露查處重大經濟問題。”李金華介紹說,一方面是對一般性財政支出重點查處,如擠占挪用、虛報冒領、私設小金庫等等行為;另一方面,就是對重點項目的預算審計,以防止其決策失誤。 “財政的錢不該花的花了不對,但該花的不花也不對。不是說要像老太太一樣弄兩塊金子揣兜里舍不得花,財政該花的一定要花,但必須花得有效益、見效果。” “審出誰,公布誰” “凡是審計到國家部門,都一起公告。”李金華在當日演講中特別強調,審計署近年來非常注重加大審計結果的披露力度。 “有些被審的單位領導找我說:‘能不能不上報’?‘能不能不給總理報’?‘實在要上報,能不能不要對外公告’?我回答說,‘該報不報是我的失職,你趕快整改,我就可以講,你有什么問題,但你已經糾正了問題。” 李金華說。 披露審計結果在國際上是習以為常的慣例,在我國卻因為歷史習慣多為內部通報。李金華認為,審計在發現問題后,應該放大審計效應以提起各方面的關注。“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帶來重大負面影響的審計結果,我們都應該向公眾披露,以減少信息不對稱,讓老百姓知道更多的真實信息。” 在李金華看來,只有審計結果都對外公告才是公正公平的,“審出誰就公布誰,是惟一公平的做法。”李金華認為,對審計機關來說,審計結果的公開也是考驗,看審計機關的水平能否經得起被審單位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審計署20年共為國家挽回損失4000億元;1998年以來,審計機關向司法機關移交15000多件,很多是大案要案。僅今年移交的金融案件平均案值就達5億元以上。 “有人問我,‘屢審屢犯怎么辦’?我的回答是,‘屢犯屢審’。”李金華說,很多問題不是揭露一下處罰一下就能解決的,而是不斷地揭露、不斷地糾正、不斷地深化改革,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改革去完善,要有決心和耐心。 “雖然審計署不能完全像醫生一樣,對審計對象直接進行整改,但是可以根據發現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李金華介紹說,審計署近幾年提出的細化政府預算,規范轉移支付,深化教育、衛生領域的改革的建議,以及金融領域風險的防范,投資體制改革的問題等,都是涉及體制改革提高政府機關行政能力的重要問題。 “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發現問題怎么解決問題?問題應該在萌芽時就提出來。”李金華說,審計部門連續5年提出的財政預算細化,已經得到人大、國務院的重視;而審計署1995年開始提出的會計信息系統失真的問題,財政部后來也在查賬中逐步重視起來,正在得到扭轉;近幾年審計出來明顯的違法案件也越來越少。 “我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見到一棵榕樹,它長在另一棵樹上吸納大樹的營養,最后將這棵樹絞殺死亡。現在有很多與國有企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其他企業,就是通過這種‘絞殺’的方式最后把國有資產都流失掉的。”李金華說,“現在很多這樣的行為都還沒有明確的法律來規范,我擔心啊!” 李金華在當日演講中也坦言,目前中國法制環境的不健全,讓他們在審計工作中常常遭遇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