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債券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實踐
在“2005中金論壇”上的演講提綱(2005年9月15日)唐雙寧論壇給我的命題作文題目是“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債券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實踐”,我就這個問題談點意見。大家對資本充足率可能非常熟悉。資本充足率是一種特殊的“杠桿比率”,它不是簡單地用會計資本除以總資產,而是要用監管資本除以風險加權資產。因為在監管者眼中這是有區別的,例如有
一些負債,比如次級債、可轉債等,如果符合條件則可被計入監管資本當中。同時,資本充足率的分母不是資產負債表中的總資產,而是將資產根據風險的大小進行加權后得出的結果。加權的方法或簡單或復雜,但其背后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就是風險越高,權重越高,需要的資本越多。除表內信用風險外,資本充足率的分母中還要考慮表外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甚至操作風險等內容。這樣計算出的資本充足率,比簡單地用會計資本除以總資產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和衡量一家銀行風險水平和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監管當局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制定并采取的一系列監管標準、方法和行動稱為資本監管。資本監管已經成為當今主要國家銀行監管當局審慎監管的核心內容,貫穿于監管流程的始終。資本充足率的高低能夠直接體現股東利用自有資金抵御風險的能力。資本充足率越高,銀行股東承擔風險的能力越強,相應地,債權人特別是存款人的風險就越小。我們知道銀行監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護存款人利益,在這一點上資本充足率反映的內容與監管目標高度一致。與此同時,資本監管能夠鼓勵商業銀行將資本配置與風險管理相結合,不斷提高本行風險管理能力和識別、度量和控制風險的水平。除微觀層面外,某一國家和地區資本充足率總體水平還是衡量其銀行體系脆弱性的重要指標,在維護金融穩定和國家經濟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資本監管的特殊意義和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監管當局都將其作為重要的監管工具。為了避免各國對資本充足率計算方法不統一帶來的問題,如監管套利和不公平競爭等,巴塞爾委員會于1988年通過了《關于統一國際銀行的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的協定》,也就是通常講的“巴塞爾協議”。巴塞爾協議中對資本充足率的分子,即“監管資本”的定義做出詳細規定,對表內、表外信用風險加權的方法提出具體要求,同時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應達到的最低標準,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8%和4%。巴塞爾協議出臺后不僅在十國集團內部,甚至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銀行監管和商業銀行經營都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到1992年,也就是巴塞爾協議最后達標期限前,主要發達國家銀行資本充足率都超過了8%的最低要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監管當局也采用這一標準。截止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當局按照巴塞爾協議要求對銀行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隨著金融業務的創新和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巴塞爾協議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逐漸暴露出一些自身的缺陷。比如對資產風險的權重劃分缺乏敏感性,對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等創新工具沒有明確規定,對監管當局的監管措施沒有統一要求,對市場力量重視不夠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巴塞爾委員會從上世紀末開始組織對巴塞爾協議進行修改完善,并于2004年6月26日正式發布《統一資本計量和資本標準的國際協議:修訂框架》,也就是通常講的“新巴塞爾協議”。與原巴塞爾協議相比,“新協議”有兩點大的改進。一是在結構上確立了“三大支柱”的框架,即第一支柱“最低資本要求”,第二支柱“監督檢查”和第三支柱“市場紀律”。其中,第一支柱重點規范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和應當達到的標準;第二支柱“監督檢查”規定了檢查的基本目的、主要原則、總體理念和主要內容;第三支柱“市場紀律”對銀行資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指導原則、總體要求、具體內容和時間頻度等都作了具體規定。第二點改進是對“第一支柱”中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做出重大修訂,采用了由簡單到復雜的多種方法來計算資本要求,允許管理水平較高的銀行采用內部評級法確定風險權重,將操作風險納入資本充足率計算中等等。“新協議”將于2006年底首先在十國集團內部實施,與此同時,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監管當局也表示盡快實施“新協議”。回顧過去的一二十年,隨著資本監管在國際銀行業迅速普及和發展,我國資本監管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1995年《商業銀行法》出臺之前。當時商業銀行沒有真正樹立審慎經營的理念,監管當局監管的重點還停留在機構審批和現場檢查上。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銀行資本在抵御風險中的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各方面對資本充足率的關注也很少。第二階段是從1995年到2003年。1995年頒布實施的《商業銀行法》中明確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應低于8%。監管當局1996年出臺了相關文件對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作出詳細規定。這些文件的總體思路是希望借鑒巴塞爾協議要求加強中國銀行業資本監管,但由于起草中過多考慮了中國特色,使得相關規定與國際標準相比不夠審慎。比如將專項準備全部計入附屬資本,在資本扣減中沒有考慮準備金缺口,在加權風險資產的計算中過分強調了抵押擔保的風險緩釋作用,同時對非銀行機構和大型企業給予較多優惠風險權重等。今天回頭看這些規定雖然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但在當時條件下為具體落實《商業銀行法》要求,為普及和樹立資本監管的理念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三階段就是2004年到現在。2004年初經國務院批準,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標志著中國銀行業資本監管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管理辦法》在總體結構上借鑒了巴塞爾委員會新協議中三大支柱的框架,除資本充足率計算外,還對銀監會的監督檢查和銀行機構的信息披露作出詳細規定。同時在第一支柱,即資本充足率的計算中,嚴格按照巴塞爾協議要求執行,對剛才談到的原辦法中不合理和不審慎之處都進行了修正。《管理辦法》得到國內各界和國際社會的較高評價,被認為是國際標準和中國實際的較好結合。《管理辦法》實施一年半以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改進,銀行自身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由于新的《管理辦法》比舊辦法更加審慎,所以在實施伊始許多銀行資本充足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一些原本達標的銀行也降到8%以下。但在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經過各方共同努力,資本充足率有了很大提高。截止2005年6月末,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已經超過30家,達標銀行資產占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70%。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是多種因素共同努力的結果。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渠道累計增加資本一萬億元。資本補充的方式既包括國家注資、資本市場增發新股、發行次級債和可轉債等外部方式,也包括各銀行通過加大利潤留成,提高資產質量從而降低撥備缺口等內部方式。與此同時,各商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下,自覺改變過去那種重規模、輕風險,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觀念,通過引入經濟資本等理念,將資本與銀行的經營決策相結合,將資本與銀行的風險管理相結合,將資本與銀行的發展規劃和內部考核相結合。在過去的一年里,銀行貸款增長了14%,而同期加權風險資產,也就是資本充足率的分母僅增長7%。這就表明銀行主動進行了結構調整,壓縮了高風險資產,提高了資本配置效率,實現了持續穩健經營。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辦法》出臺時正值我國經濟宏觀調控,要求銀行把好信貸閘門。把好信貸閘門不能退回到規模管理的老路上去。實行資本充足率管理,有效地配合了宏觀調控,把住了信貸閘門;同時,還對銀行今后的經營理念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在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各種方式中,銀行通過債券市場發行次級債發揮了重要作用。以1997年實現債券統一登記托管為標志,我國債券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些年來,債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張,參與主體不斷擴大,債券種類和交易品種日漸豐富,發行和交易方式及市場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展示了良好的發展績效和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債券年發行量超過2.5萬億元,年交易量超過10萬億元;截止今年6月底,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有4600多家,涵蓋各種類型的機構投資者,全部債券托管余額近6萬億元,市場規模與1997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我國目前債券市場的整體框架中,以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為主的面向所有機構投資者開放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成為債券市場的主體。這既符合國際上發達債券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的發展慣例,也使債券成為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工具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債券市場以安全、穩健的債券托管體系為基礎,實行無紙化運作,扭轉了市場風險過高的局面,其鏈接貨幣市場和其他資本市場之間的橋梁作用已開始不斷顯現,逐漸成為證券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支柱。與此同時,由于歷史、體制等多種原因,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狀況,包括整個融資結構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不平衡;在直接融資中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不平衡;在債券市場中國債、金融債與企業債發展不平衡等。此外,債券市場建設中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基礎建設需要改進,交易品種需要豐富,市場分割問題沒有解決,市場效率有待提高,透明度及信息披露需要加強等等。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債券市場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進入債券市場,在推動債券市場改革、增加發債主體、豐富債券品種、提高債券市場交易量和效益、促進債券市場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債券市場在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改善融資、提高效益、加強經營管理、促進發展等方面也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特別是銀監會加強資本監管以來,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對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經向大家做了介紹,《管理辦法》是按照國際標準和審慎要求制定的。按照這一標準,許多商業銀行都面臨著補充資本金的壓力。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有多種渠道,在這些渠道中,增發新股或股東注資條件嚴格,審批復雜,時間較長;依靠利潤留成補充資本受到銀行經營情況和股東意愿的限制,短期內難以見效;而通過壓縮資產規模迅速提高資本充足率也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次級債就成為許多銀行的首要選擇。為規范次級債發行,引導商業銀行探索利用多種渠道補充資本,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將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附屬資本的通知》,將符合規定條件的次級定期債務計入銀行附屬資本。同時,銀監會和人民銀行還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發行管理辦法》,對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次級債券進行規范。依照這些政策法規的要求,截止目前,我國共有12家商業銀行累計發行次級債1860億元,計入資本的次級債約占發債銀行全部資本的五分之一。實踐證明,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有力地緩解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不足、資本補充渠道單一的狀況,為商業銀行穩健運行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私募,另一種是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后一種方式雖然門檻較高、程序復雜,但也有其明顯的優勢:一是銀行間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發行額度可以相對較高,與私募相比,發債銀行一般不用擔心由于市場容量不足導致發債失敗。二是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的次級債流動性較強,經過評級后風險得到控制,使得其利率水平相對較低,能夠減輕銀行成本。三是銀行間市場透明度高,管理相對規范,有利于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銀行體系的抵御風險能力。以上就我國資本充足率和債券市場有關情況做了一些介紹,最后,我對“商業銀行利用金融債券提高資本充足率”談幾點個人看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與銀行資本相對短缺的矛盾決定了銀行通過發行次級債務補充資本的需求將長期存在。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我國的國民經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經濟增長和貨幣化程度加快都要求銀行貸款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當銀行貸款和其他資產快速增長時,為將資本充足率穩定在8%以上,銀行資本也應當保持相應的增長速度。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僅僅依靠銀行自身通過利潤留成進行資本積累是遠遠不能滿足資產快速增長的需要的。假設貸款每年增長15%,即使是好銀行的資本利潤率也不過15%,還要繳稅,還要分紅,能夠用作資本積累的只是一部分。可見,銀行通過自我資本積累很難實現與資產的同步快速增長,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外部資本補充渠道。通過前面分析,發行次級債務由于其自身特點,在資本補充渠道中會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給大家算一筆賬,我國目前貸款每年增長3萬億左右,假設貸款的平均風險權重為80%,僅貸款增長一項一年就需要追加資本近2000億元。作為資本補充的重要渠道,次級債券的發行量會是很可觀的。全面認識次級債與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關系。在看到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的作用時,不能忽視其中的局限性。首先,不能把次級債當成一棵“搖錢樹”,資本不足時就搖一搖。現行《管理辦法》中對次級債的比例是有規定的,“次級債務不得超過核心資本凈額的50%”。要想多發次級債首先要補充核心資本。目前就有一些商業銀行由于核心資本不足,發行了次級債但是無法計入資本當中。其次,次級債的成本相對較高。債務和股本的成本比較分析不是一個簡單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但次級債利率遠高于銀行存款的平均利率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隨著次級債到期日的臨近,次級債將打折后計入資本,這會對銀行帶來更大的財務壓力,應當認真考慮。此外,次級債作為附屬資本,其本身抵御風險的能力是有限的。特別是就一個國家整體金融體系而言,如果次級債大量是由銀行機構相互持有,雖然每一家銀行資本充足率都得到提高,但并沒有改善銀行業整體的穩健性。資本監管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一個數字或是比率的提高,而是使銀行體系保持健康穩定發展。銀行不能認為只要發行次級債使數據達標就萬事大吉,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資本充足計劃,將外部資本補充,內部資本積累,提高風險管理等方面有機結合,內外兼修,切實降低銀行風險,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各銀行在考慮利用混合型資本工具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時候,除了次級債以外,還可以考慮可轉債。《管理辦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可轉債可以計入附屬資本。與次級債相比,雖然可轉債發行要求比較嚴格,轉股后會稀釋原有股東權益,但由于《管理辦法》中對可轉債占資本的比例沒有限制,對可轉債計入資本也不象次級債那樣按照剩余期限進行打折,這對銀行來講應當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商業銀行應當結合本行情況,認真進行利弊分析,協調好投資者、債權人和利益相關者的責權利關系,在資本充足率約束條件下實現公司價值和股東利益最大化。債券市場的發展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局限于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比如資產證券化就是連接銀行資產與債券市場的一種創新產品。為了支持經濟發展,銀行要放貸款,但受資本充足率約束,銀行資產擴張速度又受到限制。通過資產證券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作為金融中介,銀行的優勢在于信息和風險定價,銀行發現客戶需求、發放貸款、然后將資產打包、證券化、出售,取得資金后再尋找客戶、發放貸款。這一循環過程能夠產生“滾雪球”的效應,讓同樣的資本支持更多的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本充足率的信貸緊縮效應。當然這一過程還涉及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需要認真研究。此外,銀行資本充足率計算中不僅要考慮資產的信用風險,還要包括市場風險。一個透明、高效、運行良好的債券市場對銀行準確計算市場風險,有效控制市場風險,為市場風險合理配置資本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債券市場發展和銀行與市場融合程度的加深,關于債券市場和資本充足率監管之間還會有許多需要研究的題目。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所處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在發生急劇變化,我國銀行業改革也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全球化、市場化和金融創新為銀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對銀行風險管理帶來新的挑戰。銀行新產品、新業務、新風險的出現都要求銀行監管當局與時俱進,更新監管理念,改進監管技術、完善監管手段,切實提高監管水平。如果說持續監管的各個環節是目,那么資本監管則是綱。資本充足率是銀行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矛盾的集中反映,是銀行主要風險和風險抵御能力的直接體現。狠抓資本監管,定能綱舉目張。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和銀行資本監管能力再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cbr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