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五年規劃傾向有利于窮人收入的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7日 18:27 新華網 | |||||||||
新華社記者 范迎春 錢榮 裘立華 中共中央委員會將于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討論未來五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分析人士說,在追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政策取向將關注增長的均衡、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說:“讓最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彌合貧富差距和城鄉差距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 從世界范圍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后的一段時期是社會矛盾易激化、易出現反復的時期。 湯敏認為,未來五年,中國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期。中國應該努力規避風險,避免重蹈一些國家的覆轍,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借鑒。 他說:“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十一五規劃將重點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人士說,具有市場經濟特征的激勵機制造成了國民的收入不均,然而,政府的政策偏向以及政府缺乏政策則加劇了收入的不均程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盧中原預測說,“十一五”期間,政府將從宏觀政策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 他說:“今后政府新增財力將重點投向農村、農業和農民,而且增長幅度還會大大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從1953年開始,蘇聯式的“五年計劃”總是對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在“九五”和“十五”期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超過8%。 2004年,中國提前實現了“十五”規劃確定的GDP總量12.5萬億元和人均GDP9400元的目標。 然而,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社會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特別是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拉大,兩極分化明顯。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在其一份研究報告中說,中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95年時為2.5倍,到2003年時擴大至3.23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的收入差距則約達5倍。 他說:“中國已從收入比較平等的國家,迅速成為收入不平等程度比較嚴重的國家。” 城鄉差距不僅使眾多的農業人口淪為貧困群體,同時也使城鎮居民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十五”期間,全國GDP年均增長8.6%,但在工業領域,高增長的同時就業增長步伐卻十分緩慢,就業增長率僅為0.7%,2004年甚至首次出現負增長。 觀察家們說,在中國的城鎮和農村,已同時出現“窮人”階層。 迅速擴大的貧富差距有可能危及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據統計測算,“十五”期間中國各類社會案件數量急速上升,訴訟金額占GDP的7%左右。 1986年以來,中國治安案件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0%。 針對嚴峻的形勢,中國在“十五”后期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3月面對數百名中外記者,還曾援引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窮人的經濟學”理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治國方略注腳解讀。胡鞍鋼說:“這將是十一五規劃的基本理念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