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信用立法:小步快走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30日 11:11 《法人》

  美英等國家用了15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信用制度建設,5年時間對于中國來說,確實具有挑戰性

  文/本刊實習記者 紀亮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明顯的加快了信用立法的腳步,3月15日,央行公布《中國人民銀
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征求意見稿。在市場的期待中,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辦法》終于出臺并于10月1日正式實行。

  關于信用制度的建立,一直是我國金融機構“心中的痛”,信用問題已經成了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過程中的一個“瓶頸”。在國外個人消費貸款已占銀行總貸款額的30%。越是優質銀行,這個比例越大,如花旗銀行是60%。而在中國內地,這個比例是2%~3%。

  “央行推出《辦法》,雖然還只是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辦法,但對建設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信用體系給出了一個非常強的信號。”中共深圳黨校副校長譚剛說。

  亟待解決問題的考驗

  1999年,在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總商會會長童石軍領銜11位委員聯名遞交提案《關于建立國家信用管理體系的建議》,這是政協九屆第一份關于社會信用問題的提案。國家領導人在童石軍委員的提案上批示:在上海試點。從而啟動了上海建立社會征信體系的工作。童石軍成為信用提案第一人。

  在此之后的歷次政協會議上,童石軍都要就信用問題遞交提案或發言。經過二次、三次、四次到第五次會議,信用的話題已經成為大會的熱點、焦點,直至進入政府工作報告。針對此次《辦法》的出臺,童石軍認為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當務之急是輿論、法律并用,嚴厲懲罰失信違法的人,把法律職能建設和失信教育聯合起來,同時加強信用立法和信用執法的問題。

  然而剛剛起步的信用立法卻面臨著眾多亟待解決問題的考驗。目前在企業、政府和個人這樣三個擁有信用資源的社會經濟活動主體中,政府的信用資源已經開發得比較充分,上萬億國庫券的累計發行說明政府信用資源的廣泛運用,而企業的信用資源可能已經被過度開掘,“三角債”和企業債務負擔過重等現象都是企業信用資源被過度利用的反映。與此同時,社會整體中的個人信用資源卻幾乎沒有得到觸及。

  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蔣正華在某論壇指出,我國每年因信用缺失5855億元,約占財政的收入37%,中國企業存在五大信用危機:假、賴、騙、詐、欺。其中造假低劣損失2000億元,銀行勝訴案件執行率只有15%,銀行由于討債直接損失每年約1800億元,很多企業被迫采取現款交易導致增加財務費用每年有200億元左右。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早已為我國的市場信用體系拉響了警報。更何況許多問題還來自于內部。

  點擊百度下“信用”二字,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11,800,000篇,其中不乏"爭掌中國信用體系領導權 商務部高調蓋央行"、"中國信用體系建設權之爭"、"商務部央行爭當信用體系老大"等文章。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國家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都對信用體系的建立表現出空前的熱情,眾多職權部門的關注說明了信用體系建立已經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可這種各自為政的局面無疑成為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的障礙。

  童石軍委員在《辦法》出臺之前就表示了自己的憂慮:“我建議央行頒布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辦法》在出臺時間上稍微推遲一些。因為整個信用建設由誰來"抓總"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被動。”童石軍說,希望在5到10年內完成中國的信用立法,"美英等國家用了15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信用制度建設,5年時間對于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具有挑戰性。"

  信用評估:新的壟斷行業?

  市場信用體系的發展在推進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一個新的行業的發展,信用公司應運而生。信用評估行業也日漸走進了人們的視線。

  國家有關部門曾表示今后將把培育信用中介市場作為工作重點,逐步建立健全信用記錄及公布制度,同時推動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戶籍與個人信用管理系統以及質檢、稅務、海關等系統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部門間和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共享。有關專家認為這一信息有兩種可能的含義:其一,政府將對信用資料市場實行某種程度的市場準入管理,扶持商業性的社會中介機構,構建信用管理系統,將其納入社會信息系統中去;其二,政府實施歐洲式的信用管理模式,將信用資料視為公共產品,出面組建隸屬于政府的資信評估機構,對信用市場實行市場禁入。

  上海一家信用評估公司的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法人》,信用評估市場可能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競爭者甚眾,各國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信用資料的征集和評估,既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建設,也是一個有商業前景的產業,屬于信息產業的有機構成部分。由民間商業機構從事信用評估,從經濟的角度說是有優勢的。征信和評估本身有著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屬于規模經濟敏感部門,其經營規模越大,效益越高。所以該行業本身內在的具有某種走向壟斷的趨勢。其業務不適宜過度分散。如果各個地方、部門都成立征信系統,為了發展自己的業務,很難聯合作戰勢必造成個人信用記錄的封鎖,致使社會資源浪費。

  金誠國際信用的董事長王藝指出,由于以前信用規劃總體不足,進展進度比較模糊;政府職能轉變滯后,主管部門不明確;法規建設仍不完善,信息來源諸侯割據等嚴重問題。而由此導致的"特權經營"使得業內機構的生存狀況堪憂。央行成業內最為擔心的競爭對手。

  為保證信用從業機構的獨立公正、平等競爭,在信用專委會成員們共同簽署的《信用服務行業自律公約》中特別規定:"社會信用機構應具備獨立的市場地位,不能掛靠或依附于任何政府部門和利益團體,以維護職業的公正性和獨立性"。

  而一位信用公司的高層人士更坦言,在業內諸多的困擾中,央行才是讓他們最為擔心的。他說,信用中介機構應該是獨立第三方,而央行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不但要自行采集數據,還要壟斷信息。他說,中國的

股票市場可以博弈,但是中國的信用市場卻沒有博弈的基礎。而央行征信管理中心的成立,對于民間的信用從業機構來說將帶來很大的生存壓力:“游戲規則由他們制定,執法者由他們擔當,他們再來參與游戲,公平何在?壟斷恐怕是必然的。”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