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湯白露
北京報道
“40年前我上大學時也是一名寒門學子,幫助貧困學生解決學費問題是我的本質工作;如果我不努力想辦法,這是我工作的失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說
。
自8月29日點名批評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執行不力以來,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引起廣泛關注。
由于涉及財政、教育、金融三大系統的分工協作,國家助學貸款的每一步進展都充滿了爭論。高校與銀行究竟誰是風險主體?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進行調整后與以前有什么不同?國家助學貸款和一般商業貸款的區別在哪里?
針對這些焦點問題,9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全面解析助學貸款的困境與出路。
執行不力的現狀憂慮
《21世紀》:國家目前有哪些助學政策體系?國家助學貸款與其他方式有什么不同?
張保慶: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與另外的獎學金、勤工減學(學費)、免除學費、助學貸款等政策一起構成國家助學體系。為什么搞國家助學貸款?主要原因是想擴大資助貧困學生的覆蓋面。
事實上,國家助學貸款只要嚴格執行的話,所有家庭困難的學生,都應該按照規定得到貸款。
《21世紀》:那么,您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執行到位、達到預期目的了嗎?
張保慶:這項政策于1999年開始試點,2000年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到現在6年了。6年來,貸款速度比較慢,共累計貸款123億元,有154萬大學生受益。
令人憂慮的是,目前全國高校本專科學生總計1400萬人,其中困難學生占20%,約270萬人。這表明,只是一部分貧困學生從中受益。如果每學年能夠貸出100億元,助學貸款政策就算基本上落實了。
《21世紀》:自8月29日以來,教育部聯合財政部采取了一些強制性措施,助學貸款情況有沒有出現好轉?
張保慶:我們采取強制性措施,是為了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取得更大進展,讓更多貧困學生得到資助。目前看來確實有了好轉,一些被批評的省市已經采取行動,國家助學貸款的“腸梗阻”現象正在得到進一步的疏通。
《21世紀》:在被點名批評的8個執行不力的省、市、自治區里,很多都是西部地區,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張保慶:事實上,去年就溝通過多次了。因為國家助學貸款需要地方財政貼息,所以當時大部分西部地區省份都沒有行動。去年,我們還專門去西部12個省區進行過調查。 西部地區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我認為,西部省份還是能拿出幾千萬元開展助學貸款的,而且中央財政有專門的財政轉移支付;此外財政部也商量好了,西部地區只要開展起來,有困難的地方將來財政部還要給予補貼。所以,這是不能諒解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
我認為,根本原因是當地政府部門不重視。同樣是在西部貧困地區,為什么有的省、市、自治區工作開展得不錯呢?關鍵在于態度問題,而不是經濟困難問題。
《21世紀》:對于西部地區的助學貸款工作,教育部下一步將如何進行督促?
張保慶:年底前教育部將與財政部組成聯合調查組,一個省一個省去商量,到底有多大困難;如果真有克服不了的地方,教育部與財政部將進行協調,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建立風險補償基金
《21世紀》:除了政府的推動,更為重要的是銀行要有積極性,現在的情況是“高校熱,銀行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張保慶:國家助學貸款其實是一項特殊的貸款,無論是高校還是銀行,都要帶著感情辦好這件事,這是前提。
國家助學貸款不同于一般商業貸款,一般商業貸款完全是商業行為,由商業銀行掌握主動權,愿意貸就貸,不愿意貸就不貸。而國家助學貸款是政府倡導、由高校與銀行共同完成的一種信用貸款行為。銀行中標后,不是想貸就貸,而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政策,按照信譽完成貸款。
《21世紀》:你提到銀行中標,這其中還有一個招標的過程么?
張保慶:按照調整后的操作機制,是采取招標制,比如一個省所有的高校做一個標,愿者上鉤,哪個銀行愿意就來投標。中標之后,銀行要與省財政部門簽訂協議,此外,學校與銀行還要再簽訂一個協議。完成上述協議之后,再開始發放貸款。
由于銀行是按照招標的形式來中標,因而助學貸款工作不是強派的,所以中標后必須按照標書的要求,按照簽訂的協議執行貸款工作。銀行方面擔心造成呆賬、壞賬,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簽定協議的銀行不履行職責,教育部會與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共同想辦法,采取懲罰措施。
《21世紀》:但現在的商業銀行畢竟是一個市場主體,它必須按照市場規則來運行。在助學貸款中,銀行面對的風險如何承擔?
張保慶:政府和高校已經拿出資金共同建立風險補償基金,主要目的是鼓勵商業銀行參與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實際上也是給商業銀行的一種補貼。風險基金是財政和高校各承擔50%,部屬院校是中央財政承擔50%,地方院校是地方財政承擔50%。
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各要出50%,他們也會對學校助學貸款的風險率格外重視,而且要幫助銀行來減低風險,這樣的話也會減少自己的補償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加大了財政的責任和學校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