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現象背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7日 11:28 《今傳媒》雜志 | |||||||||
本刊首席記者/王平 從北京到太原只有500公里的距離,坐飛機只要50分鐘,走高速公路乘大巴的話也就6個小時。然而,獨特的地理優勢并沒有使太原發展壯大,反而成了資本的逃亡之道。因為煤,山西顯得很奇怪:山西的資源成了其落后的“根”。
資本“外流”與大舉入晉 山西歷來就不缺乏富豪,改革開放后的山西同樣如此。工業社會對資源的巨大需求造就了山西的富人階層,他們絕大多數是煤礦或是焦化廠的老板。據統計,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幾家山西民營企業,大多是做煤炭行業出身。 人們對于山西這幾年內因經營煤炭而誕生的富豪往往用兩個詞來形容:一夜暴富和不計其數。山西許多極其簡陋的產煤縣城里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出現了數量可觀的高檔轎車,這些地方農民依靠經營小煤窯迅速聚攏了巨大的財富。然而,當他們通過挖煤迅速致富以后卻將腳步跳離了山西。山西大批煤炭富翁紛紛進京置業的舉動為社會各界關注,也成了山西一塊無法釋懷的心病,有消息稱,山西人一年因煤炭富豪外遷而導致的資金外流至少在100億以上。 這讓山西的各級政府備感凄涼。 中國商業史學會一位專家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山西資本的流失,使山西經濟結構成為一種衰竭性經濟結構,因為山西再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補償極不對稱。山西付出極大代價掙下來的一大筆資金,又通過富豪外地消費的形式大量流失。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山西本土資本大量外逃的同時,山西煤炭的豐富儲量也吸引來了大批外地投資者。然而他們的出現卻讓山西方面顯得憂心忡忡。 溫州煤商的集團性山西掘金現象同樣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有資料統計,到目前為止,山西境內有400余座中小煤礦(包括地方國有煤礦和鄉鎮煤礦)已經由溫州煤團承包,約占山西中小煤礦總量的60%,他們的投資額高達40多億元人民幣,所控制的煤礦年產量達8000萬噸以上。這相當于山西省煤炭年產量的1/5,全國煤炭年產量的1/20。 1/5的煤炭由外省人來操控,這是一件讓山西無法接受的事情。對此,山西社科院某研究員說,這是山西人的悲哀,說明山西企業競爭力弱,山西企業家競爭意識差,小富即安。現在應該警醒,積極參與競爭,公平競爭,而不是關起門來發展。 原生資源缺陷 由于山西借以維持經濟發展的基礎仍然是能源原料,所以山西與外省市、地區的商品交換形成不平等的事實。 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曾算過這樣一筆賬:一噸原煤,價格150元,一噸洗精煤則高達600元,變成焦炭和化工產品,產值就要達到2000元以上。山西,目前拿的是產業鏈條第一環節上的150元,后面長長的附加值都進了別人的腰包。 太鋼不銹是我國第一位生產不銹鋼的大企業,生產的不銹鋼材料每天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并向世界出口。但是,組成這個物流的逆向是,廣東、浙江的不銹鋼產品每天也在源源不斷地流入山西。用山西的原料生產出優質的產品賣給山西人,連從山西運出原料的運費都從山西人的口袋里重新掏回去。 從上到下幾十年來給山西的定義都是“能源基地”,這造成了山西優勢資源的缺陷。因為這種定位的潛臺詞是,全省所有的項目投資都向能源傾斜,其他的甚至可以忽略。由于煤炭工業的單一發展,給山西經濟發展帶來多方面的隱患,特別是造成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調。 這在山西人眼里被視為一種犧牲:在滿足了國家的需求后,山西發現自己所有的產業都和煤緊密相關,甚至說山西省就是煤炭的配套項目也不為過。因為自身經濟結構的畸形,山西長期低價輸出能源產品,又只能高價買進消費品(輕紡工業消費品60%以上需要從外省調入),使山西蒙受了嚴重的雙向價值流失。 數據統計,僅1980到1988年9年間流失金額就達654億元,年均流失72億元以上。而能源基地20年損耗價值僅考慮經濟損耗、環境損耗兩項,年均損耗價值量為156.9225億元,損耗總價值量為3138.45億元,相當于1949——2000年山西預算內財政收入總合1371.069億元的2.29倍。 畸形的價值取向 回頭看山西20多年所走過的路,人們感到山西也在行進中,從最早承包租賃,到兼并、重組、破產,從抓大放小,到股份制改造,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等,但讓很多人不可思議的是,山西做來做去,經濟怎么是這樣一個結果呢? 對此,太原市經貿委的一位負責人精辟地說:“我們僅停留在表面上,地面上灑水,風過地皮干。” 原山西省財經委主任李鎮西,在卸任之后“盤點人生”時說,“我擔任部門領導工作20年,自認為能做到革故鼎新,但大都是無功而返。我敢說,山西每一屆省領導都想干出一番事業。改革是一場革命,對誰來說都是痛苦的,問題在于我們有些領導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未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去面對,而是采取回避的態度。” 因而,山西每屆政府主導的改革工程在某種程度上擁有了悲壯的色彩:這不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實驗,因為沒人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但這又是一次沒有前景的試探,因為煤炭對于山西無異于血液之于人體。 對于山西經濟的落后,山西人也認帳。落后的“病因”中,“官本位”的文化,成為山西一些專家學者首先痛斥的話題。 在財政理論領域有所見長的山西省著名學者申長平說:“山西是一個封建意識濃厚的地方。所有人都把做官作為第一追求,其個人的價值取向就是當官”。 “有錢都投在煤、焦、鐵等見效快、產出多的短期項目上,特別是煤礦,因為煤礦最掙錢。”省政府的一位官員這樣表示。同時,由于煤礦,山西官員找到了政績的突破口。 或許正因此,“煤”的主線把官的業績、暴富的礦場老板、無限制的污染連在一起。這就是一個在中國資源、污染、落后都顯著的省份的統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