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外企轉嫁匯率風險 銀行遠期售匯量首超結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4日 15:18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馬宜 歐陽曉紅 北京報道 匯改兩個月后,銀行再次被推到風險的浪尖上。 把他們推上去的是,銀行的眾多企業客戶,尤其是外資企業。
一位權威人士向本報透露,從7月末開始,銀行對客戶的遠期售匯量首次超過遠期結匯量。到8月份,這種跡象更加明顯了。這逆轉了遠期結售匯市場上凈結匯的單邊情形。 然而,在遠未市場化的外匯市場,抵制不了客戶的誘惑,銀行只能全攬由此可能帶來的損失。“不做的話,他們會找其他銀行做,不能把客戶眼睜睜地送到別人那去啊。”一位國有銀行的交易員無奈地說。 企業轉嫁匯率風險 “之所以出現凈售匯,是由于匯改后,遠期售匯業務量的增速超過了遠期結匯的增速。”一位國有銀行北京分行的工作人員說。 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客戶升值預期最強烈的時候是在匯改前,而在7·21后,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擔憂稍微得到一些釋放。但因為前景還不明朗,一些出口企業仍抱著觀望的態度,遠期結匯量反而沒有升值前增長的迅猛了。 與此同時,遠期售匯需求開始增多。 “匯改之后,我們突然增加了幾家進口大客戶,主要是些外資企業,他們比國內企業更愿意做遠期購匯。”一位國有銀行上海分行的工作人員透露。 據外管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外資公司的財務制度非常穩健,風險規避意識更強,當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美元后,他們為確保未來的現金流入,必須將暴露的外匯敞口風險和銀行對沖。 事實上,除成本鎖定考慮外,匯改后大量與銀行進行遠期購匯的企業顯然還有其他如意算盤。 “匯改后,即期結匯和遠期售匯的業務量明顯放大。”一家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的工作人員說,“前者是外貿企業對人民幣持續升值方向的預期,晚結不如早結,盡管監管機構一再提高了企業可以保留的外匯限額,但大部分企業都是盡量將結匯時間提前。而后者,則表明了企業對升值幅度的預期并沒有外界所傳的那么‘猛烈’。” 按上周主要銀行對客戶的報價,一年期美元售匯價大約為7.8左右。而實際上,按目前走勢,大部分企業并不認為美元會貶到比7.8還低的水平。 據一家國有銀行外匯交易員稱,大部分遠期售匯都集中在6個月和一年兩個期限。對任何價格細微變動都極其敏銳的商人,顯然是對這兩個期限的遠期價格走勢有著自己的判斷。 由此,通過遠期結售匯,企業將匯率變動的風險轉嫁給銀行。 匯率風險無對手可平 于是,銀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通過銀行間遠期市場,將自己的凈敞口頭寸與有相反方向敞口的銀行進行買賣對沖,從而將暴露的敞口風險轉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在某一工作日,客戶同某一家銀行總共遠期結匯100萬,購匯200萬(即銀行遠期售匯200萬給客戶),這家銀行將買賣雙方向軋差后,銀行凈敞口100萬遠期凈售匯頭寸。這意味著,在一個約定時期后,銀行需要按與客戶約定的價格與客戶進行實際交割,即賣給客戶100萬美元。 在這期間,匯率不是靜止不動的。銀行也有鎖定成本的需要。銀行間遠期市場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所。如果這個市場具備足夠的流動性,有買有賣,任何有敞口頭寸的銀行都可以順利地在市場中找個頭寸與它方向相反的交易對手,從而將暴露的風險在銀行間遠期市場上平掉,就可以將匯率風險轉移。 然而,僅一個多月的遠期外匯市場,至今交易清淡,還基本談不上有流動性。各家銀行凈頭寸的一致性讓身負風險的銀行不得不面臨無對手可平的尷尬境地,卻還出現了單邊凈結匯被單邊凈售匯所取代。 “某國有銀行想跟我們平頭寸,但是我們兩家遠期的凈頭寸都是售匯。”一家國有銀行的交易員稱。 另一家在匯改后已經積累了上億凈售匯敞口的銀行交易員也透露說,盡管他們一直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報價,但到目前仍是一筆都沒成交。 “幾家交易金額都比較大的銀行,敞口方向是一致的,根本沒法做。”這位交易員說。 在由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共同構成的遠期市場,只有投機者才愿意持有敞口,他們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和市場做一場賭博。如果市場向他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他們就可以賺取不菲的投機收益,大獲全勝。反之,就輸。 而銀行并不是這樣的風險承接者,他們在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也不是為了套取投機收益。他們只是通過向客戶提供遠期結售匯業務,從而賺取中間服務費。對他們來說,遠期外匯市場只是一個保值市場,從客戶手中接過遠期頭寸敞口后,他們可以馬上通過這個市場將敞口平掉。 如果頭寸始終不能平出,這種敞口風險就會像銀行隨身攜帶的一枚隨時準備爆炸的手雷,最后會不會由風險變為真正的匯率損失,只有等待在交割那天看人民幣的走勢了。從這一點來看,銀行對市場的掌控似乎連投機者都不如。 誰能主宰市場? 不能在銀行間市場隨時平掉敞口,意味著銀行同客戶的單邊交易越多,所累積的敞口風險就越大。然而,隨時可能踩到地雷的銀行仍舊不能抗拒客戶的誘惑。 “現在是只考慮業務量,不考慮收益,只有把業務量做上去,將來市場大起來,才可以有宣傳的資本吸引來更多客戶。”一位國有銀行的交易員說。 國有銀行這種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市場逐步放開后,他們很可能馬上就要面臨客戶流失的壓力。 上周一,匯豐、花旗、恒生、德意志、東京三菱和三井住友6家外資銀行獲得外管局備案通知,準許他們向客戶提供遠期結售匯業務。原來被四家國有銀行及交行、中信、招行三家股份制銀行壟斷的遠期結售匯市場由此被徹底打破了。拿到牌照的當天,東京三菱銀行就已經開始同客戶做了第一筆遠期結匯業務。 在爭奪客戶的同時,由于遠期市場還存在缺陷,許多銀行的報價主要依據是NDF,導致了國內遠期市場價和境外NDF價幾乎是“亦步亦趨”,各家中資銀行向客戶報出的遠期結售匯價格都相差無幾,并沒有哪家銀行能對客戶報出有競爭力的價格。 沒有差異化的報價,面對潛在的眾多客戶,銀行只能自攬風險。 但是,隨著更多銀行進入這個只有13家交易主體的市場,一旦報價出現差異時,市場就會分化,風險也將隨之分散。 也許,這是銀行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