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撤離留下尷尬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漸窘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19:44 中國經營報 | |||||||||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建行一個小小的舉動,擾亂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好夢。當上海還沉浸在央行上海總部成立帶來的巨大喜悅時,建行資金交易中心搬離上海的消息給這份喜悅蒙上一層陰影。 而據記者了解,在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提法已經改為建立“金融市場中心”。小小的變化折射出的正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面臨的窘境。
建行“撤離”留下尷尬 日前有消息稱,建行資金交易中心已經搬離上海,重新遷回了北京總部。 雖然建行總行新聞處于處長對記者表示:建行沒有從正規渠道發布過這個消息。但建行總行的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建行資金交易中心的確已經搬回了北京。而建行上海分行的相關人士也證實:建行資金交易中心已于不久前從原來上海分行的辦公大樓搬離。 記者了解到,建行內部對此的說法是:建行資金交易中心在上海的運作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且建行在北京的資金使用量約占其總量的70%左右,遠遠大于上海。因此資金交易中心遷回北京更有利;另一方面,建行總行在北京,而資金交易中心放在上海,管理和溝通的成本很高。因此,建行決定還是將資金交易中心搬回北京。 雖然一時無法得知建行做出這個決策的隱情,但其撤離上海的事實對上海卻是一個打擊,尤其是上海自認為自己在“金融市場”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一位專家用“當頭一棒”來形容上海的感受。因為一個月前的8月10日,為了顯示中央對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剛剛掛牌成立。而這也被廣泛認為是中央對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支持。 在央行上海總部成立之后,上海很快推出了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時間表:到2010年,基本形成國際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未來5年到10年,是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 在這種看上去一片大好的形勢下,建行資金交易中心的“逆勢而動”多少顯得有點不給上海面子。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學術部主任陳學彬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行將資金交易中心從上海遷回北京,對于建行本身和銀行業資金市場來說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反映了上海在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 顯然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上,上海并不如意。 一個提法的小小改動 近日,上海一位人大副主任告訴記者,在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上海發展成為“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四個中心的提法已經有了小小的改變。其中比較明顯的是以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提法已經改變成為“金融市場中心”。 “上海在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方面大的定位并沒有變化。但2004年上海金融產業只占到上海GDP的10%,而且近年來進展緩慢。”這位副主任表示,按照國際金融中心所占城市GDP比重基本上都超過18%的標準來看,上海在短期之內不大可能實現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除了上海的經濟實力之外,目前國內的客觀經濟形勢的確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上海不是首都。” 而上海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00年金融保險業占GDP比重為15%,2001年為12.5%,2002年為10.8%,2003年進一步下降為10%的水平。2004年維持了2003年10%的水平。而在這些不升反而小幅下降的數據的背后,是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陳學彬教授認為:首先是上海缺乏金融機構的總部。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最大的幾家商業銀行的總部都設在北京,也就意味著中國銀行業80%的資金總量匯聚在北京。其他很多大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也在北京,相比較而言,上海只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總部。缺乏總部,上海的金融機構在政策的自主性,資金的運用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上海最引以自豪的市場這一塊,也存在著發展瓶頸。陳教授認為:由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沒有放開,海外的資金很難自由進出,這使得上海這個金融市場的資金規模大大縮減;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對于金融衍生產品有嚴格的限制,市場上缺乏可供金融機構投資的產品,也導致上海市場缺乏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應有的吸引力。如銀行的資金交易中心,目前能做的也只是同業拆借、買賣國債等傳統業務。而像紐約、倫敦這些國際金融中心,市場上有發達的金融產品可以供金融機構交易。 其實,上海也已經意識到發展金融產品對于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了。2004年2月17日,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出面發布消息,宣布上海將以建立人民幣產品中心作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突破口。 但一位專家表示:政策上對于金融衍生產品和混業經營的限制,使得上海建立人民幣產品中心困難重重。“最關鍵”與“最實際”間的選擇 在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副所長、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專家楊建文看來,在上海四個中心的目標中,金融中心最關鍵,但最能落到實處的卻是國際航運中心。深水港即將開港,長江航運體系正在建設,與之配套的上海保稅區也在積極的申報之中,這一切都使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指日可待。 11月份上海洋山深水港的開港在即,而其周圍10平方公里的保稅港一旦啟動,上海的物流硬件設施將可以滿足國際航運中心的要求,集裝箱吞吐量也即將居于世界第一。上海通過國際航運中心連接海外和內地經濟腹地的樞紐作用將得到顯現,在海內外網絡的關節點,先建國際航運中心的確至關重要。 據記者了解,上海正在向國家申報的保稅港,除香港外,國內還沒有一個。“保稅港有很大的排它性,上海如果不是保稅港,且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那么上海目前所提的幾個中心一個也不能落到實處。”一位專家如是分析,在他看來,這些消息對于香港都是利空,所以中央的決策非常困難。“上海目前著力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是因為這個最好落實。而且國家支持。” “國際航運中心比較容易做,現在上海已經基本可以看到國際航運中心的輪廓。其中對長江航運體系的建設作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一部分,不僅符合上海的定位,也會帶動長江流域各個省區的發展。”在前述上海人大副主任看來,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是符合國家戰略和地方利益的一個重要定位。產品中心困難重重。 作者:朱金福,張巖銘 (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