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高艷平 報道
今年面對的是能源價格上漲、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糧食價格回落等三重利空因素
油價上漲,糧價下跌。中國農民剛剛經過少有的2004年農業稅取消、糧價上漲、增產
增收的好年景,再一次面臨新的挑戰。
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還沒有來得及消化,能源價格的上漲,再一次把農民“多收三五斗”的喜悅沖淡了。
供求關系引發糧價回落
據國家發改委對糧棉主產縣市監測,今年以來截至8月底,化肥價格依然有較大幅度上漲,6月份全國尿素、鉀肥、復合肥等主要品種零售平均價同比漲幅已接近、個別地區甚至超過20%。
“從去年開始,國家相關部委就對主要的大型化肥生產企業的化肥出廠價實行限價措施,但是效果不明顯。”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市場研究室主任韓一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油價上漲引起的運輸成本上升等等都在增加農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國家統計局8月11日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在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和食品價格比去年普遍上漲的情況下,7月份全國糧食價格卻下降了0.9%。
據安徽對全省10個縣農村集貿市場的抽樣調查顯示,6月上旬,小麥價格為1.32元/千克,粳稻價格為1.77元/千克,同比分別下跌11.4%和5.6%。同時,根據對部分縣的調查顯示,油菜籽收購價格每千克維持在2.4元左右,比去年下降約15%。
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糧食價格為何不升反降?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一則《當前糧食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后期糧價走勢》中這樣解釋緣由:2003年末以來糧價已出現兩次較大幅度上漲,糧食企業普遍認為糧價再次上漲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所以入市收購的積極性不高。而且部分糧食企業去年較高價位收購的糧食,今年以來銷售不暢。加之,農民在糧食價格形成中處于明顯弱勢,難以形成相對統一的市場力量,再加上其普遍缺乏市場信息,往往只能被動接受市場糧價。
關注糧食貿易的韓一軍還認為,“今年糧食價格的下跌,與國際糧價2003年以來一直穩中有跌也有很大關聯。”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際糧食價格的穩步下跌,必然影響國內的糧食采購,最終導致國際國內價格趨同,國內糧食下跌。
亟待新的農業補貼政策
發改委在上述的文件中預測,“預計后期小麥、早稻收購價格總體上仍可保持基本穩定,價格水平可能會略低于去年同期,特別是7-9月份糧食相對集中上市期間,小麥、早稻市場價格很難有大的起色,但價格繼續下降的幅度也不會很大。”
依此判斷,與2004年相比,在成本上升、糧價回落的情況下,農民今年糧食增收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2004年,國家對農村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全國共安排直接補貼資金116億元,擴大良種補貼的范圍和規模,而且安排專項資金對部分地區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給予補貼。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指出,“繼續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要提高補貼水平。大幅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的補貼。”
但是,發改委農業專家馬曉河在今年4月《2005年農村經濟綠皮書》發布會上就指出,今年農村糧食直補130億元,增量只有14億元。加上兩個農機購置等間接補貼,也就是幾十億元。對農民增收的作用非常有限。更何況,今年面對的是能源價格上漲、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糧食價格回落等三重利空因素。
目前為止,單純針對能源價格上漲,國家還沒有出臺新的農業補貼政策。
韓一軍對《瞭望東方周刊》透露,農業部等相關部委已經意識到能源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擠壓生產者利潤的事實,正在尋找新的辦法,保證農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