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丘眉發自上海
中央就“農民”和“農業”問題,分別在2004年、2005年連續出臺兩個1號文件之后,下一步自然要考慮的就是“農村”問題。
日前,《第一財經日報》從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遠研究員處了解到這
個消息,并對他就新農村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訪。
《第一財經日報》:前一陣子,北京大學林毅夫先生作了一場演講,認為應該把擁有9億人口的農村看做目前亟待釋放的最大一塊消費市場,并希望這個潛在的市場能讓中國經濟遠離正在走近的通貨緊縮,因此引發“新農村運動”的討論熱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熱潮?
宋洪遠:其實,早在幾年前,林毅夫先生就曾經提出過“新農村運動”的問題,但是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關注。今年,他再度提起“新農村運動”,卻引起了討論的熱潮。這背后是有大背景在支撐的。
2002年底,黨的十六大以后,“三農”問題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之后,連續三年,中央就“三農”問題發了重要文件:2003年的3號、2004年的1號以及2005年的1號文件。回顧這三個重要文件,2003年的3號文件表示出對“三農”的高度重視;2004年1號文件關注的是“農民”,旨在提高農民的收入;2005年的1號文件關注“農業”,旨在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
“三農”問題,具體就是指“農民、農業、農村”。關于農民、農業的問題都有相關指導文件了,中央下一步自然是考慮“農村”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林毅夫今年的“新農村運動”受到了廣泛關注。
《第一財經日報》:“農村”問題具體怎樣考慮呢?
宋洪遠:“農村”問題,就是考慮農村建設,對農村進行綜合治理。
在兩個1號文件鼓舞下,農民生產積極性會提高,農民收入也會提高。用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農民屋子里的事情”都解決了。下一步,農民對“屋子外”即村里的基礎設施,要求就會有相應提高。
《第一財經日報》:在做法上,有沒有國外的經驗可供借鑒?
宋洪遠: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就成效不錯,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鑒。比方說,政府安排投資搞基礎設施建設,如水、電、路;從下水道、路燈、公廁等方面改善村容、村貌;農民生活市民化。
將來,中國在“農村”問題上,公共產品供給如水、電、路,還有公共服務如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都要由政府下大力氣,由政府主導投入。
《第一財經日報》:在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從理論上估算,可能會創造一個多大的、新的社會需求市場?
宋洪遠:人口占全國總人口69.6%的農村地區,現有農戶2億多戶,比城鎮1億多戶多出1倍多,還有一個很大的具有購買力的消費需求沒有辦法實現消費的愿望。
以目前生產能力過剩達到50%的家電產品為例,城鎮市場已基本飽和,但1998年在農村每百戶居民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三大件的擁有臺數分別為32.6、9.3和22.8,僅為同年城鎮居民擁有量的30.1%、12.2%和25.2%。新農村建設后,每百戶農村居民對上述三大件產品的擁有量每提高10%,市場需求量就可以增加2300萬臺。
《第一財經日報》: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一些人把眼光轉向潛力巨大的農村市場,彩電、冰箱、洗衣機三樣也早就開始開拓農村市場。但是,開發農村大市場的努力已經有好幾年了,仍未取得預期效果。你認為,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洪遠: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農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擁有量低是由于消費習慣造成的。比如,農民注重建房,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地區,農民的住房建了再拆,拆了再建,已反復三次了,但卻忽視了其他消費。
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城鄉居民對收錄機的擁有量沒有差別,而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擁有量差異甚大,其原因在于對收錄機的消費不需要其他基礎設施與其配套,而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消費則需要有電、電視信號、自來水等配套。但目前農村不僅電網老舊,電壓不穩,而且,電價高昂,一般為城鎮電費的3倍、甚至10倍;農村地區電視信號微弱,甚至收不到電視節目;有49.7%的農戶沒有自來水。因此,大大限制了農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的需求。這也更加顯示出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