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兩岸經濟長效合作政經分開先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0日 02:22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丘眉 王斌發自上海 今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將第一次到臺灣做經濟調研,同去的還有其他部委的研究人員。每年他都要飛香港三四次,卻一直沒有到過臺灣,不過他表示這種狀況今后將會改變。日前舉行的“第一屆兩岸民間菁英論壇”上,張燕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我和我所在的研究所,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時間來
《第一財經日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為這次兩岸民間菁英論壇開幕致詞,說要“著眼長遠,構建兩岸經濟合作的機制”,其具體含義是什么? 張燕生:所謂長效機制,就是指通過兩岸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探索建立一個有助于兩岸經濟貿易合作關系不斷改善、拓展和深化的制度安排。 目前,兩岸經濟合作交流,僅停留在民間層面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或者糾紛,主要是在企業間或者協會間進行協調,由于在一些基本問題上缺少共識,在更高層次上建立合作的長效機制條件還不成熟。 因此,建立長效機制,首先要從小著眼、求真務實、先易后難,如先從開放農產品貿易、推動兩地春節直航等“小口子”開始,不斷擴大,逐步建立兩岸優勢互補、互惠互信的機制。 臺商在大陸投資,現在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鄧小平“南巡”,迎來了第一階段;中國加入WTO后,是第二個階段;連宋大陸行后,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將是通過民間、社團、企業等多種方式,推動兩岸經濟貿易關系的互動和深化。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登記數據,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達400多億美元左右,但是臺灣學者估算大概有1200億~1500億美元。為什么會出現1000多億美元的差距,兩岸經濟到了什么現狀? 張燕生:實際上,臺灣當局希望臺商到東南亞而不是到大陸投資,臺灣經濟也一度與東南亞地區和歐美地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臺商還是采取迂回路線,通過異地注冊隱去臺商的身份,然后再投資大陸。 為什么最后上千億美元的臺商資金回流到大陸,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臺灣在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自主技術方面還不具備優勢,但是他們在為大跨國公司的品牌與技術進行全球性代工及售后服務方面具有領先地位,很多產品已經進入到資本密集型產業,或者說技術密集型產業。 就大陸而言,毫無疑問,優勢是低成本、大市場與后發優勢。大陸從最低的技術到最高技術都有企業與產業分布,比較優勢在中低端。這個時候,臺灣的企業只有到大陸來尋求新的要素組合方式,才能夠在全球化過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現在,臺灣的商人們來到大陸后,有很強的認同感。這可以說是親情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市場的力量。這種力量驅動著兩岸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依賴與合作。這種經濟的彼此融合也是不可改變、不可阻擋、不可忽視的趨勢。 《第一財經日報》:論壇上,不少臺商提到一個說法,“既然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為什么大陸不能考慮對臺灣同樣實施CEPA(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對此,你怎么看? 張燕生:目前,香港經濟形勢正處于回歸祖國和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好狀況,這與內地與港澳分別實施CEPA有密切關系。但建立大陸和臺灣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應考慮解決好以下問題。首先,應解決好政經分開的問題,如目前大陸單方面給予臺灣部分農產品進口零關稅待遇,卻不能得到臺灣當局的積極回應,就很難有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其次,應解決先易后難的問題,如CEPA是通過達成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業市場準入、貿易投資便利化等一攬子措施,把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與內地大市場緊密聯系到一起,實現了兩地優勢互補、合作互動和共贏。但大陸與臺灣之間很難達成這樣廣泛的共識,而將是一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合作過程。再次,應本著務實精神,這次論壇所達成的五項建議,就反映了對務實的追求。最后,應著眼長遠,研究探討建立一種類似CEPA但又不同于CEPA的長效合作機制,目的是推動兩岸經濟之間的互信、互補、互惠和互動,而不是被邊緣化。插圖/蘇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