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發展循環經濟是貴州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6日 11:17 《財經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在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全省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保持了總體穩定的態勢。現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前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十分突出,問題依然嚴重,形勢不容樂觀;二是在未來的發展中,由于我們資源能源大省特殊的省情,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如不發展循環經濟,后果不堪設想。

  首先,貴州省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自然稟賦、比較優勢和重要條件,決定著全省必然是一個以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主要特征的內陸省份,也決定著貴州省必然要建設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更決定著貴州省未來的發展必然是一個重化工的工業化階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是,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也必然會帶來對資源和環境的不利影響。“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動了青山就可能沒柴燒”成為貴州省特殊的矛盾。通過計算,如果繼續保持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的話,到2020年,在經濟增長實現翻兩番的時候,所需的資源投入和污染的排放量也將同步翻兩番,這就可能使經濟增長帶來更大的環境災難,發展可能中斷,歷史性跨越也將成為一句話。

  其次,貴州省

能源資源消耗較高,浪費較大,大大高于全國和西部平均水平。突出表現為“四低”,即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從能源結構上看,貴州省一次能源生產構成中煤炭占95%以上,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占70%以上,這一比例不僅比2002年有所上升,而且又要發展又要降低難上加難。從單位產值的能耗看,貴州省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為3.91噸標準煤,是全國1.43噸標準煤平均能耗的2.73倍;在西部地區排倒數第二。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7.88噸標準煤,是全國2.25噸標準煤平均能耗的3.5倍,在西部地區排倒數第一。

  再次,貴州省建立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增加煤炭、水利的開發和電力及重

化工的發展,如果不發展循環經濟,既不利于降低能耗、資源消耗,也不利于減少污染。據專家測算,僅“西電東送”一、二批次中的火電項目,將使貴州省增加二氧化硫排入量達29.44萬噸。同時,這些項目一年需要電煤達4140萬噸,以一個煤礦年產100噸計算,就需要建設40個左右的煤礦,也將加劇對生態地質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復次,貴州省工業,特別是高能耗工業的發展仍然是一條“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不僅現在污染嚴重,而且還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工業“三廢”污染嚴重,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在全國和西部都是較為嚴重的,而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僅為441億元,只占全國總量的2.3%,綜合利用量只占總產量的29.3%,比全國低26.5個百分點。

  最后,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消費方式落后,生產污染呈現增長加快的態勢。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總量達3.87億噸,占全省總量的69.7%,但污水處理率僅為2.8%;生活垃圾處理量224.89萬噸,但無害化處理率只有26.1%,更為嚴重的是食品的不安全性已經成為威脅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最大隱患。

  按照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模型計算證明,貴州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之間的關系是,只要我們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就可以在一個相當的發展周期中,實現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的上升與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雙贏。

  要在未來發展中實現環境曲線模型,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因為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結構組合和新型的增長方式及新型的發展模式。具體說,循環經濟是在減量化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規律與生態規律的結合,將上一個環節的污染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原料,盡可能延長這樣的鏈條,并將其覆蓋到生產、流通、消費、環境、社會和心理各個領域,實現節約資源、變廢為寶、資源再生、污染零排放,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推動貴州省重化工走上一條“高投入、高載能、零排放、綜合效益”的文明發展路子。

  以上情況表明,隨著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子,才能避免“越發展、越污染”、“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使加快發展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格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優化型社會,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歷史性跨越。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