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禾桿蓋珍珠 廣州打造后后發優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5日 01:49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楊楠 發自上海 “這次我在上海跑了兩天,12家企業,基本上都是世界500強,有3家已確定下個月到廣州回訪。”說這話時,湯敏超顯得很有成就感。 湯敏超是廣州開發區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廣州開發區是一個統稱,包括四個國家級
“我們整個開發區的公務員加在一起只有230人,每個人能頂10個人用。”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湯敏超不無自豪地說。 中國最賺錢的開發區 和國內很多城市的招商兵團一樣,湯敏超也認為,到上海招商是一條捷徑:“這里匯聚了最多、最密集的世界500強投資企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外資研發中心,是中國的一個大櫥窗,來一趟往往事半功倍。” “‘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我們來上海招商的都是小分隊,不驚動當地政府,但效果顯著。”湯敏超說,他已經馬不停蹄拜訪了12家跨國公司,包括霍尼威爾(Honeywell)、家得寶(HomeDepot)等行業巨頭。“我們在滬的招商對象只選擇那些全球500強企業,在各自行業里數一數二,年銷售額都在幾百億美元。” 湯敏超坦言,他看起來是單槍匹馬,但在廣州有一個強大的團隊在支撐他,幫助他聯系企業、安排行程。 上海曾被《福布斯》評價為“通往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的門戶”,在湯敏超看來,“門戶就是指從這里入門,入門后再走向全中國。”隨著上海商務和生活成本的提高,一些在滬企業也想向外遷移,而“廣州這幾年發生了質變,我們走出來就是讓這些企業了解廣州的新情況,了解以后他的就會有投資意愿”。 湯敏超的自信是有依據的,因為他所在的廣州開發區是中國最賺錢的開發區。目前廣州開發區建成區每平方千米土地產出GDP19.8億元,實現財稅收入4.6億元,完成外貿出口1.7億美元;已出讓工業用地每平方千米產出工業總產值80億元,在GDP、工業增加值、財稅收入和工業利潤率等主要經濟指標上,廣州開發區均位列中國國家級開發區第一。 Face to Face 當記者問,廣州相比上海有哪些招商優勢時,湯敏超說:“一個是成本,廣州的土地、房價、交通、勞動力都比上海便宜;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服務上形成優勢。” 湯敏超把從上海外遷的企業分成三類,一類是“戰略型擴展”,這些企業出于戰略、市場的考慮,不可能只在上海棲身,其外遷“不是從上海連根拔起,只是向外擴展”;第二類是“成本型轉移”,由于上海商務成本的提高而轉移,主要是一些制造型的企業;第三類是“擇優型外遷”,企業因為發現了更好的、更適宜發展的新的環境而外遷。 “上海差不多有400家世界500強企業,強手云集,輪流照顧一遍可能都顧不過來。而廣州的世界500強企業才100多家,所以服務可以跟得更緊。” 湯敏超舉例說,箭牌公司一直有從廣州遷到上海的打算,但后來經過權衡還是決定留在廣州,“原因有二,一是箭牌與廣州市政府的關系很好,很多問題比較好解決;另一方面就是擔心云集上海的跨國公司太多,政府恐難‘顧過來’。” 又如安利,安利是廣州開發區的“大戶”。這些年,由于政策調整等因素,困難不斷。“為安利的事,廣州各級政府要員都多次去北京溝通。” “百事可樂也遇到過一次難關,廣州市領導專門去有關部委闡明實際情況,最后解決了問題。” “有一家跨國公司的大中華區總裁曾對我說,跨國公司到中國各地投資,很多官員說的話都是相同的,但決定企業是否投資的因素,除了商業上的考慮,最看重的一點就是當地政府在企業實際運營后的態度,是不是能做到FacetoFace(面對面)。”湯敏超回憶說。 “面對面最需要的是誠懇,將心比心。我們在招商時,不是硬把企業拉過來,而是把一個土生土長廣州人的感受客觀地擺在客戶面前,擺事實、擺數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幫助企業作出一個正確的抉擇。” “禾桿蓋珍珠” 幾年來國內外的招商經歷,湯敏超深感“很多外國人提起中國只知道有北京、上海,而不知道廣州,這與廣州人過分強調務實、輕視推廣有關”,“廣州就像一個美麗的姑娘,她頻頻向小伙子遞送秋波,但是她站的地方很暗,所以小伙子看不見。” 相反,上海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十分成功。廣州一家大型地產企業近幾年進軍上海,該公司的老板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海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形象上的優勢十分明顯,“上海很安全,有秩序,也很國際化。” “國際化就是讓國際投資者覺得舒服的感覺,”這位老板說,“上海有大劇院、音樂廳、新天地、眾多高級酒店和很國際化的餐館,有F1和國際性的電影節、音樂節等等,這些情調是和國際接軌的。國際投資者喜歡了,就會在這里置業,他們最有溢價能力,上海的房價和地價就上去了,政府從發展商那里收的稅也多了。政府還是大贏家。” 湯敏超的體會是,“廣州精于把一個局部做得很深。比如參加‘廣交會’,上海企業往往非常突出品牌,相比之下,廣州企業把產品擺得很明顯,品牌卻不清晰。” 廣東英國商會會長曾這樣評價廣州,“禾桿蓋珍珠”,里面有好東西,卻被表面的一些問題遮住了。 “上海的地位是不可動搖和代替的,”湯敏超說,“我詢問過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廣州商會的會長,他們對上海的印象都非常親切,認為上海是一座很有實力和‘媚力’的大都市。有些跨國公司高層從上海被派到廣州工作,甚至心存疑問,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了什么?” “后后發優勢” “這兩年,很多廣州人都在反思,包括我們的領導。為什么廣州經濟發達,但是外部形象卻不甚理想?反思的結果是,廣州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先發優勢,就是市場化優勢、先探索的優勢;但是城市發展光靠市場化是不夠的,廣州現在的治安、城中村等問題就是例證。而上海顯示了后發優勢,在市場化基礎上,還重視了管理現代化和文化國際化,所以后來居上。這方面的眼光我們比較缺乏,比如‘占道經營’,不少人覺得政府不必干預;比如廣州歌劇院10多年前就在提,卻屢次因為‘沒有那么多外國人要看’的爭議耽誤下來。” 反思的結果,是廣州決心打造“后后發優勢”。 所謂“后后發優勢”,就是將市場化活力、親商的服務精神和城市的總體規劃、城市形象與管理、城市文化建設融合起來,既超越“簡單市場化”的弊端,而又保持市場化的效率,不是簡單地搞形象工程。 “廣州已經做了不少工作,而且成效明顯,廣州開發區這兩年的大發展就是以新廣州的面貌為依托的,”湯敏超說,“像珠江新城,是廣州21世紀的CBD,七個標志性建筑,廣州圖書館新館、廣州歌劇院、廣東省博物館、超高雙塔(東塔和西塔)和電視觀光塔等基本上都和文化有關。廣州歌劇院總投資超過10億元,也上馬了。現在投資者到廣州,感覺和以前大不相同。” 今年“兩會”期間,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說,廣州通過新白云機場、亞洲最大的火車站、黃埔和南沙港、地鐵的建設,鞏固了樞紐性的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汽車、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產業的發展,建立了支柱產業的競爭力;大學城的建設和金鐘獎的落戶,表明廣州在教育、文化上的努力;將2005年定為廣州城市管理年,顯示出廣州加強城市管理的決心。 林樹森曾經說,一個城市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文化定輸贏”。他曾經對廣州的記者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很多年前,我在一個地方工作,有一個奧地利的外商與我進行談判投資合作,后來合作成功了。我對他說,希望他能動員多一點奧地利的外商過來投資,結果這個外商回答說,如果能把奧地利的新年音樂會搬過來舉辦,那所有的奧地利商人都會跑過來投資。” 音樂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起來的,但是,廣州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