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醫改迷路(2)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3日 17:42 《董事會》

  衛生部態度急轉

  “醫改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過分!毙l生部原醫政司司長于宗河說,“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醫療衛生對公民基本健康的保障,不亞于解放戰爭的土地革命!钡@位老司長深知,許多政策并不是衛生部一個部門能說了算的。

  8月2日,在全國醫護工作會議上,衛生醫療體制改革成了與會者討論的熱門話題。社會上已經風起云涌的醫改大討論,在這些專家們眼中是帶有一些偏激的色彩,這些在醫療體系內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人們知道,中國的醫療體系已經是積重難返,不是簡單的一條改革路徑所能扭轉乾坤的。衛生部副部長馬曉華對于醫改的態度是“多看、多聽、少說,衛生部在這次爭論中的態度是不爭論”。而事實上,這次醫改大討論正是從衛生部內部開始的。

  “市場化非醫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衛生部下屬的《醫院報》頭版頭條刊出了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的一次最新講話,并冠以這個讓人注目的標題。這位司長說,“看病難”、“看病貴”這兩大難題的解決,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衛生部副部長馬曉華5月初也有過類似的講話,他說:“應當堅持政府主導,引入市場機制!彼u了當前公立醫療的公益性淡化,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并且著重強調,“產權制度改革,不是醫療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徑,我們決不主張民進國退!

  但上述這些講話仍然屬于觀點爭鳴的性質,沒有引起外界的重視。

  醫改話題被引爆,是在6月20日。當天的《中國青年報》引用《醫院報》5月份的報道,將劉新明“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觀點,傳遞給了大眾。

  這一觀點,被迅速地解讀為衛生部的表態,一時間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7月14日,《中國經濟時報》刊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葛延風為首的課題組全面反思中國醫該20年的報告,這份報告從根本上否定了醫改。

  該報告指出,從改革開放迄今,中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正在朝著“壞”的方面演變,在公平和效率兩個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會成員醫療衛生需求的實際被滿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嚴重地兩極分化。報告指出,問題的根源在于商業化、市場化的走向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商業化、市場化的道路不符合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和要求,這是一個早已被理論和各國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問題。中國醫改的問題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經被認定為錯誤的道路,這種傾向必須糾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特殊地位讓人們意識到,有可能是國務院高層對目前醫療體制改革不滿。此后,《中國青年報》在7月28日以鮮明的標題發表報道:“國務院研究機構稱,我國醫改基本不成功!

  7月29日,衛生部網站上公開了衛生部部長高強的講話。令人詫異的是,高強的報告是一個月前的一次會議上所作,卻于一個月后的風口浪尖上才公諸于眾。

  在這些報道之后,公眾開始紛紛猜測,國務院關于醫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有大的調整?

  在此之前,官方透露的信息是,醫院改革要走“產權改革”的道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科教文衛法制司副司長宋瑞霖于2004年7月曾公開表態:“國資將逐步退出公立醫院!彼稳鹆剡說,《醫院體制改革指導意見》正在制定,有望幾個月內出臺。

  但就在宋瑞霖公開表態支持改制之后不足10天,“郎顧之爭”大幕開啟。在這場國企改革大討論中,民意幾乎一邊倒地支持香港學者郎咸平。其中,管理層收購(MBO)更成為備受攻擊的靶子。

  “郎旋風” 波及之處,還包括教育與衛生領域,郎咸平本人或許也始料未及。

  市場化,固然可以減輕政府的包袱,并且寄望于通過提高效率和加強競爭來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降低醫療價格。但市場的逐利天性,以及醫療領域的特殊性,至少使得降低醫療價格的目標未能實現。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王紹光曾有解釋:我們必須清醒了解市場的雙重局限性。第一,市場充其量只能解決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無法解決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問題。第二,也許在經濟的很多領域,市場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但在外部性很強、信息不對稱的領域,市場往往失靈;亦即,不光不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反倒會降低效率。

  這或許是導致決策層對“市場萬能”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

  由“國資逐步退出”,到“市場化不是重點”,再到“市場化非醫改方向”,一年內三次不同表述,顯示決策層思路的重大轉彎,也顯示決策層中對醫改方向的搖擺、爭論和猶疑。

  醫改食物鏈

  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醫療改革同醫療保險改革、藥物流通改革是不可分割的。簡單地說醫療改革,而不顧及其配套領域改革,那么醫療改革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而已。

  醫療產業化改革以來,很多部門利益也就糾集在其中,都想能分一杯羹。

  根據國務院三定職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對藥品(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藥及其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生物制品、診斷藥品、放射性藥品、麻醉藥品、毒性藥品、精神藥品、醫療器械、衛生材料、醫藥包裝材料等)的研究、生產、流通、使用進行行政監督和技術監督。

  衛生部在醫療領域的主要職能是,參與研究醫療管理體制改革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執業準入和臨床應用技術準入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并組織、指導實施;擬定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有關診療、護理、康復等醫療服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和服務規范并組織、指導實施;參與研究擬定藥品和醫療器械臨床應用管理的法規、規章、政策并組織、指導實施;擬定對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服務質量、安全績效的監督、評價、管理規范并組織、指導實施。

  此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擬定醫療保險的基本政策、改革方案和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擬定醫療保險費率確定辦法、基金征繳政策、待遇項目和給付標準;擬定醫療保險費用社會統籌政策、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管理政策; 擬定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政策、規則; 組織擬定基本醫療保險、醫療的藥品、診療和醫療服務設施的范圍及支付標準; 組織擬定定點醫院、藥店的管理辦法及費用結算辦法;擬定城鎮企業職工疾病和生育期間的待遇政策及標準。

  而藥品、醫療器械、醫院收費等涉及到價格因素的,所有的定價權又都在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那里。

  在現行管理模式下,公立醫院歸衛生部門一家管,私立營利性醫療機構歸衛生部門和工商部門管,私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歸衛生部門和民政部門管。原衛生部醫政司司長張自寬稱之為“重復登記,多頭管理”。

  “這種多頭管理,牽涉到部門、條塊利益太重,勢必在改革中相互扯皮,盡力維護本部門在改革后的利益,而不是從公眾利益考慮!睂W者杜鋼建分析,這種牽涉多部門的改革最終妥協后的成果幾乎微乎其微。

  醫療改革中牽扯到的包括國家相關部門、醫院、藥物生產企業、普通患者。

  市場化下的醫療改革,國家相關部門是樂意的,一方面產權的出讓減少了財政投入,另一方面,市場化運作,手里的審批監督權力會更好進入“贖買”空間。

  時任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的吳明江,在全國政協舉行的一次醫改研討會上說,在醫療體制改革中,國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舉辦部分公立醫院。

  “這一講話,被視為產權改革的號角!贬t療系統一位專家說。甚至還風傳,“各級政府將只保留一兩家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大型醫院,其他醫院將逐步對業外資本開放。”

  2004年11月20日,一位醫療投資咨詢專家迫不及待地在媒體上宣告:“讓醫院改革來得更加猛烈些吧!”

  “這太讓人摩拳擦掌了,”一位受雇于美國醫療投資集團的專家喜滋滋地介紹,至少有60億美元的資本在等著收購中國的醫院,“中國醫療市場可能出現與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相類似的爆發式增長!

  中國醫療機構投融資論壇也在2004年底向媒體透露,有近百億元民營和外資即將介入中國近百家醫院的改制工作。當時有統計數據說,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的總市場價值將為6400億元。

  而醫院也是樂意的,大的醫院勢必會吃掉一些小的醫院,而市場化也使得一些門診專業化,國家只要負擔起來一些必要的公益醫院,其他大量的也就甩出去。

  《醫藥產業資訊》雜志社副社長張浩臣,當時在河南的一家公立醫院工作!澳莻亂啊,辦民營醫院就像辦鄉鎮企業,公立醫院就到處合作辦專科,醫生專家就到處走穴!

  從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00年,我國的衛生事業在國家投入并不足的情況下仍然高速發展。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衛平介紹,1980年衛生機構數量是18萬家,到2000年時已有32萬家。

  藥物生產企業也會樂意,市場化下的藥物利潤比計劃下的要高許多,生產成本差不多,而更換藥品名稱和在大量宣傳攻勢下,一些藥品價格也水漲船高,十倍、百倍地往上翻。

  1993年投身于醫療器械生意的李益,適逢藥品流通渠道市場化,“這醫藥一放開,不知造就了多少百萬富翁!崩钜姘础靶幸帯,給醫生和醫院提成,轉眼間暴富,積下數千萬元身家。

  患者中政府

公務員、壟斷企業的職工現在依然享受幾乎百分之百的公費醫療,他們也不關心什么醫療改革,對他們來說,改來改去沒有什么變化。

  倒霉的只能是普通患者,市場化的鏈條傳導機制,所有制造出來的價格泡沫都要由他們來買單了。

  衛生部調查顯示,我國醫療服務費用增速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醫藥衛生開銷已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費?床≠F、看病難成為社會問題,就足以說明現在的醫改已經“撞了南墻”。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醫改相關網頁共約36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