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勇剛
8月下旬,神華集團旗下的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斥資90億元,選擇河北省滄州沿海地區打造一個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風電廠。而這是中國首個海上風電廠,它標志著中國風能的開發與應用正在提速。
中國可開發風能資源超過10億千瓦。但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入聯網的43個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僅76萬千瓦。
對風能建設不足,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王亦楠博士一針見血指出,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激勵風電發展的各種配套政策以及風電與電網的連接、儲能技術薄弱,而風電規模小、機組依賴進口、開發一次性投入較大、價格比煤電和水電要高、市場化運作存在較大難度,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據悉,目前中國風電價格平均上網電價是每度0.55元至0.6元,高于火電0.2元。
怎樣突破制約風能產業化的瓶頸,中國不妨借鑒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目前德國風力發電量位居世界首位。而開發初期,由于其成本比常規電力高出近50%,導致企業不愿投資、消費者不愿購電。后經實施《可再生能源法》,對這一領域實施補貼,使風能發電工業成倍增長并在去年首次超過了水力發電量。
中國風力發電市場存在空間巨大。目前風力發電只占中國總發電量的0.01%;風力灌溉尚占不到國內總灌溉面積的0.001%。而精明的海外商家對此覬覦已久,它們對替代能源市場的熱衷絲毫不亞于對化石能源市場。
前幾年,當國內投資替代能源“無錢可賺”之時,海外能源巨頭殼牌、BP捷足先登。風電設備世界第一的丹麥V e stas集團在天津泰達開發區設廠,投資3000萬美元,生產長度為39米的V80型2兆瓦風機葉片。據中國風能協會最新統計,去年累計總裝機市場份額中,國內企業只占18%,進口企業竟然占到了82%。
或許是遭遇高油價觸發的能源危機,或許是看到替代能源市場正在凸現,近兩年中國企業紛紛轉向風電開發。據悉,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第一個風電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賽罕壩風電場一期3萬千瓦機組已在1個月前投產,而規劃裝機10萬千瓦的漳州六鰲風電場已開工,一期工程計劃明年底投產。
據中國大唐負責公共關系的黃源經理披露,目前公司正在實施的風電項目有5個,其中兩個是分別與澳大利亞最大的風電開發商及水壩業主塔斯馬尼亞州水力發電公司和韓國電力公社合作的。預計到2010年將有5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項目投入運行。
有業內專家坦言,《可再生資源法》明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對即將迎來的新一輪風電打造至關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阻礙就自動消除了。事實上,當前國內電力市場的分割與壁壘依然十分嚴重,這有害于中國未來的替代能源發展戰略。
內蒙古風力資源得天獨厚,其風電設備有效利用小時可達到2400小時左右,每度電成本只有0.5元左右。內蒙古風電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徐成龍感嘆說,南方一些火電廠數千公里調煤,發一度電的成本六七角錢,而我們低價的風電卻只能在蒙西電網內銷售而不能南下。(12A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