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能源領域危機凸現 高油價直考中國替代能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9日 01:01 中華工商時報

  本報記者 周勇剛 實習生 于大勇

  當下,國際油價突破70美元大關正威逼中國的能源安全。

  高油價讓國人不寒而栗。步入8月,國際油價似脫韁的野馬一路狂飆,在月前的62.7美元上揚到月末的70.8美元。而這一走勢早在年初就有跡象。統計資料表明,1月份的46美元
比去年同期最高價上漲34.3%,3月份的53美元比去年同期最高價上漲20.7%,7月份則突破60美元大關比去年同期最高價上漲4.8%。

  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目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0%左右。而高油價迫使進口趨緩,導致增速大幅回落。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進口原油6342萬噸,僅增長3.9%,遠遠低于去年同期34.8%的增幅,增速同比大跌89%;成品油進口1750萬噸,由去年上半年的增長34.1%變為下跌21.1%。

  在此格局之下,中國能源領域里危機凸現。已經連續三年出現的大面積拉閘限電,讓國人難熬盛夏之苦。同時煤炭供應緊張也不時顯現。伴隨“兩荒”,

成品油荒席卷而來。從廣東、江蘇的東南沿海到陜西、黑龍江的西北內地,為車加油人們排起了長龍,懸掛無油牌子連成了一片。

  按統計,目前中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是發達國家的10倍。

  與此同時,其能源消費的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的30%-60%,能源彈性系數達1.6%。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能源消耗已經到了一個空前的狀況。而油價每升高10美元,

中國經濟增長會降低0.25個百分點。

  能源危機的不斷加劇加深,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原來的能源發展規劃,不得不讓我們目光投向替代能源的開發和應用上。而中國至2010年能源消費構成比例中,煤炭超過50%,石油和天然氣排在其后。這一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由此決定了更為嚴重的環境問題。

  所謂替代能源,從它的廣義去理解是指可再生能源,即不會隨其自身轉化或人類開發和利用而遞減并可持續供給的清潔能源。按照目前國際上的劃分,分為風能、水能、

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而對水電是否是可再生能源,國際上看法尚未一致,普遍認為小型水電站為可再生能源。

  一份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水利資源占世界第一位,風力資源相當于10億千瓦的電力容量,生物質資源的最新估計數字為20億噸,90%以上的國土面積的太陽能輻射超過4500MJ/m2。擁有這樣的優勢,而我們的開發與應用卻遠落后其他發達國家甚至是個別發展中國家。

  據歐盟能源白皮書披露,到2010年歐盟12%的發電量來源于替代生能源。而當下替代能源已占丹麥能源需求的13%、法國6.2%。而化石能源極為匱乏的日本,在主要的新能源開發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當下其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總量約占世界的一半。而依據規劃,2030年日本將把風能、太陽能、生物和地熱發電等新能源上升到20%

  印度、巴西也很出色。據悉,目前印度現有14座核電站,以及8個重水工廠,其核電設計和應用技術在發展中國家中名列前茅。計劃到2008年,其年核電裝機容量將由目前的2700兆瓦增至6700兆瓦。巴西水電開發很早,正在興建100多座小型水電站,將小型水電站的數量增加1倍,裝機容量增加到200萬千瓦。

  對中國替代能源產業滯后的原因,專家們所持的普遍觀點是:一、制度不到位。沒有看到經濟高速發展背后的能源消耗危機,缺乏相關立法;二、缺少投資。替代能源前景看好,但其技術成本高,投資回報率很低,社會資金不敢輕易介入;三、缺乏居安思危意識,安于現狀。

  而令我們欣慰的是,國家已啟動了替代能源的發展戰略。對規劃未來中國替代能源發展,國家發改委有這樣一個描述:

  近期對小水電、太陽能熱利用、沼氣等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能源,要通過消除市場障礙,加大國家政策支持等措施擴大開發應用規模;對資源非常豐富、技術基本成熟且接近商業化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要通過制定法規和鼓勵政策等措施,建立和擴大市場需求,以項目為依托,加快產業化發展;對資源潛力巨大、技術成熟可靠而成本較高的太陽光伏發電,要因地制宜,用于解決偏遠地區居民和特殊行業的用電問題,提供光伏產業發展的必要市場規模,促進光伏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

  規劃有了,我們又如何舉步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替代能源相關網頁共約2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