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審計廳認真貫徹全國審計工作座談會精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7日 17:20 審計署網站 | |||||||||
來源: 江蘇省審計廳 江蘇省審計廳于8月30日至31日召開全省審計工作座談會,貫徹省政府常務會議和全國審計工作座談會精神,研究如何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對全省審計工作的指導,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方針,更好地服務“兩個率先”,充分發揮審計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推動江蘇審計事業進一步發展問題,13個省轄市局審計局長和省廳各處室負責人
會議明確今后一段時期的四條工作要求:一是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全面推進審計事業的發展;二是以促進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堅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審計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三是以提高依法審計能力為重點,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四是以強化審計機關“人、法、技”建設為支撐,努力為審計事業發展提供組織、法律保證和智力支持。 會議要求各級審計機關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突出審計工作重點,著力創新審計工作思路。切實做到“四個圍繞、四個加強”:一是圍繞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加強預算執行審計;二是圍繞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重點項目審計;三是圍繞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加強專項資金審計;四是圍繞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所有審計領導干部和每個審計人員都要在思想上強化突出重點意識,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工作習慣,同時研究和探索在制定審計計劃和審計方案以及審計實施、審計報告、審計處理等各個環節中如何突出審計重點,總結和摸索出將審計重點貫穿審計全過程的具體方法和路徑。當前,尤其要研究和探索審計項目具體實施中如何突出審計重點,創新審計思路和方法。 二、注重嚴格審計質量控制,著力提升審計工作水平。省廳提出逐步做到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審計項目質量控制辦法,一方面,要提高全員審計質量意識,在每一個審計人員頭腦里牢固確立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生命線的理念,形成“人人注重審計質量,個個爭創審計精品”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把審計質量控制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從制定審計方案、組織審計實施到編制審計報告、進行審計處理,都要把好審計質量關。 三、切實提高審計管理水平,著力推動審計管理升級。一要創新審計計劃管理。對過去審計計劃的調研、確定、執行、變更中存在的不夠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增強審計計劃的科學性。要按照突出重點的要求制定審計計劃,實現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意見相結合。要加強審計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規范審計計劃變更程序。要在加強審計計劃管理的同時,推行審計成本管理。二要創新審計信息管理。堅持以強化和搞好審計信息服務為宗旨,以挖掘審計信息源為基礎,以擴大審計信息量為重點,以提高審計信息質量為核心,全面提升審計信息工作水平。要立足提高廣大審計人員信息工作水平和能力,發揮專職審計信息工作人員的骨干帶動作用,構建“大審計信息”工作格局和組織機制。三要創新審計人力資源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切實抓好審計隊伍建設。注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建立新的選人用人機制。加強審計干部的考核和評價工作,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促進其堅持做到勤政廉潔、敬業奉獻。同時,要整合審計人力資源,包括審計機關內部、審計系統的審計人力資源都要整合。要發揮審計的整體功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更好地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四、扎實推進審計技術進步,著力抓好審計信息化建設。在信息化的環境下,傳統的審計方式包括思維方式已經受到挑戰,我們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增加審計的科技含量,推進審計技術進步,已經迫在眉睫。我們要更加重視和抓好審計信息化建設,堅持重在培訓、重在推廣、重在應用,保證把提高計算機審計水平的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務必收到實效。 五、推行審計結果公告制度,著力增強審計工作透明度。在推行過程中,注意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從各地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二是按照法律規定,該披露的披露,不該披露的不披露。要防止過分炒作而引發被審計單位的對立情緒,不利于整改,起不到審計公告的促進作用。三是既要公告被審計單位做得好的方面,又要公告被審計單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審計處理情況,還要公告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 六、繼續強化審計培訓工作,著力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一要制定審計培訓規劃,既保證審計培訓的經常化,又增強審計培訓的針對性和系統性。二要堅持分層次進行,實行分級負責,省廳負責對審計局長及部分業務骨干的培訓,其他人員由各市、縣、區審計局分別負責培訓。同時,要堅持以在職培訓為主,提倡通過自學增長審計業務知識和技能。三要突出培訓重點,省廳近幾年著重抓好計算機審計培訓和投資審計、效益審計業務知識培訓,同時繼續抓經濟責任審計和審計法律知識培訓,特別是要辦好計算機中級培訓班、投資審計培訓班、效益審計研討班。各市也要根據本地實際有目的地開展培訓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