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以就地多元化促進中國農民現代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5:05 人民政協報

  舒迪 雷新

  2004年,有關部門曾對98名中外著名專家進行關于2010年前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風險因素的調查,就業問題和“三農”問題名列頭兩位。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就業不充分必然轉化為全社會的失業問題。中國農民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 

  在此次“21世紀論壇”上,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建議以就地多元化促進中國農民的現代化。 

  記者:中國農民如何走向現代化應該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您提出以就地多元化促進中國農民的現代化,那么就地多元化指的是什么? 

  楊團:中國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農民實現了現代化才算是中國實現了現代化。而中國農村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到底怎樣實現?城市化?小城鎮化?這些路都嘗試了,仍不能解決問題。于是,近兩年的討論集中到就地實現非農化的選擇上。我將非農化做一修正,改為多元化。 

  多元化的基本輪廓有這樣幾條:一是農村生態地理環境大體上維持原貌,有相當比例的農耕土地;二是農民的身份并沒有變成城市居民;三是農民的謀生方式多元化,在大多數地區農林特產的深加工可能成為生活的主要來源;四是農民享有的社區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具有與周邊城市帶相似的水平,這個水平并非基于當地的經濟收入水平而是大力推行社會政策的效果;五是社區生活是開放的,與社區外更多交流與互動,人口聚居的程度更高,形成了一種既不同于傳統的封閉的農村社會,又不同于脫離自然生態生造出來的現代城市社會的居間的生活方式。 

  記者:您認為就地多元化是促進農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基于什么作出判斷的?

  楊團:首先是中國的人口規模所決定的。中國至今仍然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靜態地看,有2.7億農村人口是需要繼續向外轉移的勞動人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25-30年間,中國沒有可能將農村人口基本上轉移為城市人口。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實現現代化,就只能是就地非農化。 

  其次是城鄉的經濟增長差距決定的。中國自2002年開始進入新的經濟增長期,其經濟規模和市場正在加速擴大。但是中國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相差懸殊,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相差懸殊,這個差距在未來25-30年內還會加速擴大。可以預料,如果不采取有力度的社會政策,加大向城市轉移的機會成本,提升農民身份所擁有的價值,屆時城鄉對立和社會的不穩定幾乎是必然的。 

  記者:對于農民的就地多元化,您在相關社會政策上有哪些建議? 

  楊團:第一,要由政府資助農民建設社區公共資產。既要培育農村社區內部的力量,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形成公共資產,又要發揮政府對社區公共服務進行整體規劃、融資、評估、監督等功能。 

  第二,要保護農村的多樣化資源,促進城鄉優勢互補。保護農村的多樣化資源,是對人與自然協調、經濟與社會協調的發展方針的具體實踐,它能夠起到增進農村優勢,促進城鄉優勢互補的作用。 

  第三,運用再分配手段,推進農民尤其是貧苦農民的個人資產積累。 

  第四,以政策鼓勵農民建立自治組織,形成利益自我表達的機制。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