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期結售匯:從擺設到避險利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02:38 第一財經日報 | |||||||||
匯改后外貿企業忙于學習如何防范匯率風險 本報記者 胡進之 發自上海 陳先生是建設銀行上海分行的外匯高級交易員,最近他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忙了。原因是他每周要去兩次上海的松江和金橋地區,為那里的外貿企業開展關于遠期結售匯以及防范
“以前遠期結售匯的咨詢電話每個月也就一兩個,現在我一個月能接到60多個企業電話是咨詢遠期結售匯的。”陳先生說。 目前開展遠期結售匯業務的中資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在內只有7家,但目前有很多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準備開辦此項業務。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預計,在下半年開展遠期結售匯的銀行可能多達30家左右。 遠期結售匯這種強勁發展的勢頭產生自7月21日的人民幣匯率改革后。 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調整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即人民幣升值2%。三周后,央行即宣布擴大外匯指定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并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擴大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范圍。 一時間,市場反應強烈,遠期結售匯業務作為目前國內唯一可以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受到了企業前所未有的關注。 遠期結售匯業務在中國已經開展了8年,但在人民幣掛鉤美元時期,遠期結售匯市場規模較小。重要原因是企業普遍對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缺乏意識,認為“在類似固定匯率制的外匯制度下,遠期的匯率風險很小,不需要企業去特別重視”。 同時交易成本偏高、信息不對稱等因素也影響了國內遠期結售匯市場的發展,遠期結售匯業務僅在建行、中行等少數幾家中資商業銀行試點經營,未能充分發揮其規避遠期人民幣匯率風險的作用。 人民幣升值令許多企業感受到了匯率風險的“切膚之痛”,但也有企業因獲益于遠期結售匯而安然渡過。落戶于松江的某進出口公司就在今年1月25日簽訂出口合同之時,根據預計收款金額和收款期限與銀行做了1筆金額150萬美元、期限6個月的遠期結售匯,交易價格為8.1689。7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整為8.11。7月26日,該公司根據之前遠期結售匯合同,按交易價格8.1689結匯全部貨款150萬美元,獲得人民幣1225.335萬元。當日銀行即期美元結匯牌價8.0935,由此該公司避免了因匯率損失人民幣11.31萬元。 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進程中,人民幣匯率的上下波動都將變得頻繁,但是作為一般的進出口企業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去詳細計算匯率并且估算出與相應期限相匹配的匯率。 對此,建設銀行上海分行周曉宇認為,企業沒有必要自己去做這種計算,商業銀行應該負起這個責任。企業可以選擇商業銀行作為財務顧問來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風險。 從企業來說,她認為在涉及原材料和產品的進出口時,都應該考慮到付匯和收匯在即期和遠期所面臨的匯率風險,包括合同的幣種和期限等;企業在貸款、存款,或是國際投融資方面的決策,也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現在或將來可能面臨的人民幣匯率風險,并最終選擇合適的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加以規避。 目前國內遠期結售匯交易幣種已涉及美元、港幣、日元、歐元、英鎊、澳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等,交易期限基本在一年之內,從7天至12個月都有。有關專家認為,遠期結售匯完全可以并且應該在更遠的期限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一些銀行已嘗試做1年期以上的遠期結售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