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朱國棟 /黃山、杭州報道
泛長三角還有一條優勢值得注意,那就是地緣文化優勢
一篇題為《明天的太陽從安徽江西升起》的文章,在皖贛兩省曾經引發一場熱烈的討論。
文章作者是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他在文中寫道:“靠近沿海,交通便利,工資低廉,在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的情況下,安徽和江西是首先接受產業轉移的中部地區。按照梯度發展的理論,下一步加速崛起的就是安徽和江西。”
不謀而合的是,大批浙商、滬商、蘇商,離開吳越故土,前往安徽、江西以及兩湖發展。
皖贛機會
地理概念中的長三角,是指長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斷淤積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陸地,大致包括蘇中南、上海和浙東北。
而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16城市成員,除了新加入的臺州之外,區域位置也多和地理意義上的長三角相符。
截至2004年,長三角地區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280億美元,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此落戶,當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國的44.5%。這個地區已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競爭力最強的區域。
但是,毗鄰該地區的其他省份的縣市,盡管地域上相鄰,文化上接近,但經濟發展卻落差很大。以安徽為例,安徽鄰近浙江、江蘇的23個縣市區,縣均GDP、人均GDP、財政收入,分別只相當于蘇浙相鄰縣市的38.1%、44%、22.7%。
但劣勢也可以轉化為優勢,安徽省的土地、勞動力、能源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步體現。2005年初,安徽省省委書記郭金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說,“我們明確響亮地提出東向發展,融入長三角,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為長三角提供腹地資源支撐,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安徽的價值和發展。”
江西省接軌長三角的步伐也不慢。江西省盡管是泛珠三角成員,每年的外來資金中卻有30%以上來自浙江。
“3+2”模式
事實上,讓“長三角”跳出地理范疇,建設泛長三角經濟帶,已成為一部分學者專家熱議的話題。其中“3+2”的模式最為現實。
2004年9月17日,在浙江嘉興召開的首屆長三角城鄉一體化論壇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顥瀚就提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不能停留在“15+1”的城市范疇,而是提出“3+2”的概念,也就是把蘇浙滬三省市和屬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安徽、江西全部納入“泛長三角”通盤考慮。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教授認為,泛長三角化是必然趨勢。
北京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弘教授則用區域經濟學的“擴散效應”和總部經濟理論,解釋了長三角泛化的必然性。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現在的長三角,部分優勢產業需要升級,原有的傳統產業需要轉移,這就要求長三角附近有一個成本更低的空間,這就是區域經濟學中的擴散效應在發生作用。而這個更大的經濟腹地,需要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低廉、市場廣闊、交通條件好等等,安徽和江西無疑首先符合這些條件。”
優勢或超泛珠三角
盡管“泛長三角”概念尚無進入中央或地方決策層的跡象,但學者、商人和地方官員對泛長三角充滿了期待,許多人認為,如果泛長三角的倡議付諸實踐,其優勢很可能超過珠三角。
黃山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江說,“根據我個人意見,我認為泛長三角能正式啟動,對各地資源優勢互補、整個長江中下游區域經濟發展,安徽等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十分有利。但關鍵是能否落實。”
在皖北有一些投資的浙商王義對泛長三角概念十分感興趣,他認為泛長三角的建設,相比泛珠三角,至少有兩方面的優勢。
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首先是交通優勢。安徽、江西到江蘇、浙江、上海,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國道等交通主干線,不下20條,幾年內就將形成區域交通網絡,另外,長江是一條黃金水道,一條長江,就可以抵上幾條鐵路干線,如果再擴大一點,長三角到湖南、湖北等地也有長江相連,所以,泛長三角的交通條件是泛珠三角不能比的。”
王義還認為,區域經濟要一體化,需要有主流的強勢資本在這個區域內流動。“泛長三角區域內,安徽的一半外來資本是浙商,江西的三分之一外來資本是浙商,蘇北的外來資本浙商也占據著絕對優勢,湖南、湖北、重慶和四川等長江流域省市,浙商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滬商、蘇商的實力也不弱,有比較強勢的資本流在區域經濟中游動,無疑將加速區域經濟一體化。”
趙弘認為泛長三角還有一條優勢值得注意,那就是地緣文化優勢。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徽南、江西等地和浙江、蘇南一樣,長期都是江南地區,地域文化比較接近,徽北和蘇北則處于淮河流域中心地區,地域文化也很接近,所以泛長三角地區的地緣文化,比泛珠三角要接近,這在區域經濟發展當中也有重要作用。”
趙弘的觀點有很多事實支撐。比如清朝末年的寧波幫、蘇商的崛起,與徽商的影響和示范很有關系。另外,安徽歷史上,曾和江蘇同屬江南省,而江西則和徽南、浙江一樣,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文化。
讓諸多學者和商人疑惑不解的是,為什么泛長三角的概念始終未被地方決策者接納呢?
趙弘認為,泛長三角合作組織要成立,首先需要龍頭城市上海有這個積極性。事實上,泛長三角的成立,并不只是長三角資本外流,對龍頭城市也有四大好處,這包括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了新的市場;取得了腹地的低成本的能源和資源;找到了產業轉移的空間;找到了總部和生產加工基地的鏈條。
王東京教授則認為,泛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還是需要靠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去推動。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成不成立泛長三角合作組織是次要的,如果經濟腹地投資回報率不高,哪怕這個組織成立了,投資也未必會過去;但如果上海、浙江等地投資空間確實少了,哪怕當地政府想攔阻資本外流,也是很困難的,所以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