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是20年前的日本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1日 13:40 青年參考 | |||||||||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與美國難分伯仲;與之相比,亞洲大國中國則大不相同 今年夏天,盡管中國公司未能在對優尼科和美泰的競購中如愿以償,但這絲毫沒有平息華府日益高漲的警示呼聲。 實際上,中國的經濟騰飛很容易讓人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當時,日本經濟“奇跡”
令美國坐立不安,豐田、富士、松下和索尼等巨頭來勢洶洶,不斷擴張汽車、鋼鐵及消費電子產品市場,而這些產品一度是美國的象征。 如今,這樣的敵意警示再度浮出水面———矛頭直指中國。 從汽車到軟件等各個領域,對于中國這個亞洲新興經濟體意欲與美國一爭高下的憂慮不斷升溫,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在80年代的經歷可能會有所啟迪:即在21世紀全球經濟體系中,美國和中國將如何競爭與共存。 分析人士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講,中國并非通常所描述的那樣,對美國構成那么大威脅。在高科技和管理方面追趕上美國,中國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這與20年前的日本不同。 另外一個關鍵的區別是:中國一直對外商投資和外國公司持歡迎態度,而這正是日本公司一直以來都排斥的。比如,2004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占GDP比例高達75%,而日本僅占約25%。 不僅如此,盡管中國已經著眼在美國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但并沒有去購買洛克菲勒中心這樣的美國地標性建筑。 從很多角度講,中國對美國的經濟及戰略影響力的挑戰僅僅處于萌芽階段,并未形成氣候。雖然自20多年前實行市場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經濟每年高達9%的增速令人側目;另外,中國有數量眾多的廉價工人,足以鞏固其“世界工廠”的地位;而且中國也在促進高端人才的培養,每年培養出更多博士畢業生,并建立了更多工科學校。 中國經濟比日本更開放 哈佛大學研究中日問題的瓦格爾(EzraVogel)教授說:“中國,由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高水平教育,仍將(對美國)構成非常大的挑戰,因上述因素不太可能很快與日本持平。” 但他補充說:“盡管有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感到害怕,但如果我們有技巧嫻熟的政治領袖,沒有理由認為我們無法和諧共處。” 顯然,中國的崛起與日本有相似之處。日本也曾就紡織品出口問題與美國發生齟齬,但這早已成為塵封的歷史。中日這兩個亞洲國家都追求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并將重點放在發展汽車和電子產品等“戰略性行業”上。另外,日本也曾經面臨貨幣升值壓力,美國曾力促日元升值,以縮減本國龐大的貿易逆差。 盡管貿易壁壘也是造成逆差的原因之一,但中國經濟無疑比鄰國日本更為開放,比如中國通過建立合資企業來加速汽車工業的發展。去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接近550億美元,而日本僅為80億美元。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使美國公司成為堅定的中國支持者,而美國的商業社會則堅決地反對日本———這是兩國拼命爭取向對方市場出口從蘋果到汽車等商品,而多次爆發貿易戰的結果。 美國消費者不是對華強硬派 與此同時,美國的商業利益越來越與中國休戚相關———沃爾瑪、通用汽車和微軟的利益,日益與中國的發展密不可分。去年,在美國最大公司沃爾瑪的貨架上,有180億美元的產品來自中國。 那些曾經游說美國國會對日本采取強硬措施的公司,越來越擔心國會議員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比如阻撓中國企業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 不僅如此,美國消費者中也有中國的朋友。盡管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的出口令其他國家的失業率上升,但隨著消費者對“美國制造”產品的忠誠度降低,消費那些價格低廉的商品被某些消費者視為一項權利。 “美國消費者并不是(排華)強硬派,”塔夫茨大學經濟學教授賈克(LaurentJacque)表示,相對于昂貴的美國產品,多數美國人更傾向于選擇廉價的進口產品。但價格過于低廉正引發不安情緒。 由于優質的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占據更多份額,美國也采納了日本的質量控制和零庫存的“適時”(Just-In-Time)采購方式。而在中國,成本控制仍是核心。 俄亥俄州立大學費舍商學院申卡(Oded Shenka)說:“許多人看著中國說,我們絕對無法達到這樣的價格。” 他指出,即便中國致力于技術升級,也不大可能失去低成本優勢。“這就引發了負面情緒,”申卡表示。中國許多公司是國有公司,因此可以獲得廉價資本和勞動力,這也是一個軟肋。 “導致(美日貿易關系)這么緊張的一個因素,是我們與日本的所有談判都有一個假設前提:日本經濟與我們很相似”,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暨《30億位新資本家》作者普里斯托維奇(ClydePrestowitz)說,“那是一個錯誤假設。對中國來說也一樣。他們沒有按照我們的游戲規則出牌。” 他指出,沒有一個亞洲國家是美國那樣的消費導向型經濟,亞洲國家的經濟結構旨在促進出口。但美國經濟仍具備很多優勢,而且美國人素來堅信,他們有能力通過創新來解決問題。 專利侵權 中國的競爭平臺并不公平。雖然美國一直敦促中國打擊盜版和專利侵權,但中國在這方面碌碌無為,廉價的盜版產品進入市場。另外,中國也精于通過技術轉讓來促進開發。 觀察家認為,也許美中關系的最大挑戰是政治因素——與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存在分歧,并且支持美國的“眼中釘”。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同盟,而中國則被視作新崛起的軍事對手。 “和日本在一起,我們從未感到任何害怕,雖然這只是一種不公平的直覺”,普里斯托維奇說。 對于中國,他表示:“如果拋開政治因素,(美中)關系就沒有什么令人擔憂的了。” 但由于美國仍依賴外資為其赤字買單,并且因為中國與伊朗、津巴布韋和委內瑞拉等國交好,美國也看到其在全球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它將變得更加強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