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制改革導出金融產品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0日 05:53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主持人:盧曉平 記者 嘉賓: 李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實施后,央行和銀監會很快推出了系列金融創新產品。 8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知擴大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開辦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8月10日,央行發布通知首次提出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并將在遠期交易中率先引入詢價交易方式。此外,央行還擴大了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8月11日,銀監會表示將在中國建立貨幣經紀制度。 該如何看待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推出,記者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李揚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進行解讀。 市場反應平淡事出有因 主持人:目前,為配合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許多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得到推出。但從目前市場運行情況看,并不如意。為什么? 李揚:目前市場反應不大,有四個方面原因: 首先是因為人們對匯率變動的格局尚不清楚;其次是有遠期交易需要的客戶不多;第三是銀行需要經驗,這畢竟是新事物;四是市場各方需要磨合。 巴曙松:目前監管當局仍然實行的是實需原則,即有貿易實際要求的企業在進行外匯遠期交易,而因為有預期目的和投資目的的外匯交易受到了嚴格控制。建議監管當局逐步放棄實需原則;匯率制度改革后,企業把匯率風險轉移給銀行,銀行應該對此進行合理評價,識別不同貨幣的流動性,并結合銀行資金調動情況,把風險限制在最小范圍內。鑒于目前遠期外匯交易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積累經驗和數據,中央銀行應該在此階段發揮自身主導作用。 配套改革應加快推進 主持人:也就是說,匯率制度改革還需要有的放矢的配套改革加快推進。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屬貨幣錯配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2004年底,中國居民持有的外幣資產(約9000億美元)占M2的比重已達27%;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外債余額在2004年底已經高達2285.96億美元的現實。匯率制度改革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如何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李揚:通過多方面的改革來創造有利于管理貨幣錯配風險的制度體系,應當成為我們下一步的主要任務。 初步分析,這種改革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持規模較大的外匯儲備;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有助于控制貨幣錯配風險。二是加強針對貨幣錯配的審慎性監管,在各層次經濟主體中,加強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錯配監管是關鍵。三是通過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完善的微觀制度來促進資本市場發展;貨幣錯配的起因之一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不發達。從這一角度來看,發展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應在管理貨幣錯配風險的戰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四是加強針對貨幣錯配的資本項目管制;盡管資本項目管制在一些方面會造成經濟扭曲,但它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謀求經濟和金融穩定發展的重要手段。 巴曙松:我國多年以來習慣了追求貿易順差,順差實現的同時即意味著外幣定值債權的積累,貨幣錯配不可避免;另外,由于我國具有很高的儲蓄率,而經濟發展過分依賴間接融資,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后,其寬度和廣度無法使得致使本地區的儲蓄有效在本地區轉化為資本,因此,過剩的儲蓄不得不流向其他貨幣定值的市場,從而使得貨幣錯配問題更加惡化;同時,由于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孱弱與缺陷,很多優秀的國內企業不得不到海外去籌資,同時也加劇了貨幣錯配的困境。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解決貨幣錯配問題的有效路徑。 從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事例來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的確使外債負擔的主體結構出現了良性的變化,在整體上降低了貨幣錯配的風險。 以做市商制度為核心,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后,中國可以說將要進入一個貨幣市場創新的密集期,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直接后果是擴大市場交易主體和市場交易量,從而形成中國真正的外匯交易市場。 商業銀行要提高管理水平 主持人:商業銀行是否在匯率制度改革中首先受到沖擊? 李揚:毋庸置疑,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 我國許多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中,美元資本通常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此次匯率調整后,商業銀行將面臨資本金總額縮減的局面,特別是近年來獲得美元注資的商業銀行,影響尤為明顯。人民幣升值還會直接導致商業銀行的外幣資產按人民幣口徑計算總額減少,因而部分商業銀行將逐步減持外幣資產或控制外幣資產的增長幅度,并加大對本幣資產的持有比例,從而導致商業銀行的整體資產負債結構發生改變。 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挑戰就是: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的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 巴曙松:匯率機制改革對銀行也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銀行必須加大對相關行業信貸風險的關注。 國內商業銀行應該密切關注相關行業的資產質量,加強信貸管理,防止不良貸款的上升。同時,匯率的調整并沒有降低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對商業銀行而言,結售匯業務會增加,外幣貸款需求可能還會持續增長,從而對外幣存款產生壓力。商業銀行應該主動調整外幣信貸政策,有效控制外幣貸款規模;調整外幣資產結構,增加外幣投資與短期貿易融資的比重,從而防范外幣流動性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商業銀行應該加快金融衍生品創新的步伐,降低外幣資產的匯率風險。此次匯率改革實際上也預示了人民幣匯率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商業銀行面臨一定的匯率風險。隨著外匯市場各種金融衍生工具的逐步推出,商業銀行應該及早做好相關準備,加快對此類產品的研究與創新。 擴大經濟主體進入市場 主持人:匯率制度改革涉及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改革效果要真正顯現,還需要各方的協同配合。畢竟,制度改革不是央行一家就能全部做得完的。您們怎樣看? 李揚: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從進一步完善市場結構角度看,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和進一步發展外匯市場。讓直接獲得或使用外匯的經濟主體進入市場。增加外匯市場詢價交易方式,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系統,交易中心會員可自主決定采取詢價交易或競價交易方式等等;使外匯市場做市商制度漸趨成熟,央行將逐漸淡出市場。 巴曙松: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提出了更多相關領域的配套改革要求。 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匯率、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主要的效果發生在總量層面,我們希望通過匯率升值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促成經濟增長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轉型等結構方面的問題,這時必須有一系列的財政政策的配合。 增長方式向內需的轉換必然要和建立公共財政制度聯系在一起考慮。制約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的因素之一,是很多基礎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不健全,所以必須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此逐步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釋放城市居民和農村農民的消費能力。同時,人民幣升值帶來投資成本下降,可能吸引市場主體加大投資,財政便可加快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將更多的財力用于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來源: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