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高油價加大國內通脹壓力 中國經濟調適力受考驗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0日 03:03 第一財經日報

  颶風卡特里娜日前在墨西哥灣迅速增強為最高級別的第5級超級颶風,直吹美國海灣石油設施心臟地帶。由于市場擔心這可能使該區域的大部分石油生產癱瘓,導致國際油價大漲。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付運的輕甜原油于8月28日大升4.67美元,盤中一度達到每桶70.80美元的歷史新高。受此影響,全球股市紛紛下跌。一些市場人士也建議美國解除戰略石油儲備,以對高油價作出反應。一些國際能源分析師表示,目前國際油市的基本因素已相當緊張,不得不作最壞打算。

  國際能源分析師的悲觀看法,顯示了市場的普遍擔心:國際油價將持續處在高位,并且還可能繼續上漲。高油價給

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將不容小覷。全球油價上漲正逢中國的石油需求大增。2003年和2004年,中國原油進口已分別達到9100多萬噸和1.227億噸,今年前7個月,中國原油進口量較上年同期增長5.4%至7450萬噸。在油價上漲的情況下,意味著中國將為進口原油多支付成本。曾經有計算顯示,2004年中國為購買原油“多”付了80億美元。

  高油價將加大國內通脹的壓力。為購買原油多付的成本,還只是中國經濟所受到沖擊的一個極小部分。如果油價繼續上漲,或者長期維持在高位,它將給中國經濟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壓力。石油作為一種基礎能源,同時作為眾多產業的上游原材料,油價上漲無疑將加大物流、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等諸多行業的價格上漲壓力,并影響到更多的終端產品,國內市場為石油消費將承受更高的價格,這可以看成是一種“國內溢價”。

  高油價還將加大中國保證能源安全的壓力。石油安全與中國經濟安全的關系,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由于中國的能源消耗量增加已是必然,中國近年加大從全球市場獲取能源及資源已是既定的戰略。但高油價不僅使得中國要為保證能源安全付出額外的“中國溢價”,而且還使得中國企業在海外要面臨政治上的壓力和懷疑。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封面文章就非常有代表性,它以杜撰的“The Oiloholics”一詞[注:從alcoholic(醉鬼)一詞演化而來],形容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對石油的渴求的胃口,文章稱,除非這兩個大國抑制他們的胃口,否則油價還會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高油價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在國內被明顯低估。根據國內專業分析人士的觀點,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曾經導致全球經濟陷入危機,當時石油價格的高位是剛剛突破60美元。如果我們用人均收入來衡量社會對高油價的承受力會發現,1980年石油危機達到頂峰之際,美國的人均收入是25000美元,日本是18000美元。現在的油價早已經突破了60美元一桶,但中國的人均收入即使到了2005年末,預計也僅僅達到1500美元而已。這一對比表明,現在的油價已明顯高于中國社會的承受力。

  但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國際油價的高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但為什么中國沒有因油價上漲而導致經濟顯著受損?主要有如下原因延緩了石油價格沖擊的到來。

  首先,經濟熱度掩蓋了高油價造成的問題。泡沫化的收益會反映在各個方面,人們的名義收益會有較高程度的提高,這包括公開的收益和灰色的收入,所有這些可以支撐社會、經濟在一段時間之內,耐受較高的油價。不過一旦導致名義收益提高的關鍵因素發生改變,比如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緊縮,則情況將會立即逆轉。

  其次,很高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流入。持續的FDI投資以每年500億到600億美元的規模流入,這些資金可以間接部分分流,形同補貼式的支持油價的上升。只要國際資本的流入持續,問題就不大,但如果一旦國際資本不再以這樣的規模流入中國,高油價的威力馬上就會爆發出來。

  第三,中國政府的直接和間接補貼。銀行資金一直是中國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它間接地提供了能源價格的補貼。

  現在的情況已很清楚,未來中國的經濟與社會運行,將不得不在高油價背景下進行,將不得不習慣于高油價。高油價的影響將在今后逐步而顯著地釋放出來。

小調查
您認為國際油價會繼續上漲到什么價位?
已經見頂
80美元以內
80-100美元
100美元以上
隨著國際油價的攀升,您認為國內汽油價格短期內會否繼續上漲?
肯定會
短期不會
不好說


愛問(iAsk.com) 共找到相關網頁約468,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