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國內成品油價格虛高的不完全判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6日 19:31 中國經營報 | |||||||||
崔毅 中國經營報 寫作此文的初衷,在于揭示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虛高”,為飽受油價困擾的公眾出口“惡氣”。但采訪過程中遇到的羈絆,卻令記者再次體會到行業壟斷的積弊,因而不得不調整文章主旨。
然而,即便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少數幾個愿意接受采訪人士的“點撥”,成品油價格“虛高”的疑問,仍無法真正從記者心中打消。 以煉油虧損為例。國內煉油環節的壟斷(目前,全國非國有煉油企業不足百家),使得煉油企業虧損難以真正服眾。因為國有煉油企業與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巨額關聯交易。 錦州石化今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向母公司銷售成品油的金額為54億多元,占同類交易的比例高達60.93%。即:公司成品油產品中,60%多一股腦兒賣給了持有自己80.95%非流通股的大股東——中石油。同樣,公司向中石油采購原油及化工原料的交易,也占到同類交易的69.03%。與錦州石化相似,石煉化向持有自己79.73%非流通股的大股東(中石化)銷售的成品油比例,更是高達100%,而采購原油的比例也達到97.91%。 事實上,在現有兩大公司壟斷原油煉制的背景下,由于配置計劃和供應保證等原因,國有煉油企業的巨額關聯交易在客觀上無法避免。而作為兩大公司系統內的一個生產環節,五花八門的財務手段,也完全可以使所謂的“煉油虧損”沒有半年報上顯示得那樣驚心動魄。 除此之外,原油進口結構的單一、開采成本的不完全核算,以及成品油煉制、運輸和銷售環節的投資不足與體制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虛高”。 進口方面,過分信賴中東原油的現實,不僅使“馬六甲困境”愈演愈烈,也使中國在進口原油的成本控制上很難優化。在原油自采領域,油價接軌國際本無可厚非,但下一步如何在石油產業鏈上下游間合理分配高額利潤,卻是政府的當務之急。此外,如果煉油企業的煉化設備可以更多地吃些“粗糧”(高硫油);成品油運輸體制可依實際需求,不斷優化;成品油批發與零售真正實現公平競爭,那么,目前“虛高”的成品油價格將有望下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