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高收入者標準暫不可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09:17 華夏時報 | |||||||||
按照新個人所得稅修正案草案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納稅,那么,目前情況下,在中國哪些人是“高收入者”?它的界定標準是什么?“從立法上說,目前尚無高收入者的界定標準,如果一定要從技術上劃定,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才能稱之為高收入者。”國務院研究室宏觀經濟司副司長叢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中國東西部的總體收入有明顯差距,不同階層的人的個人收入有明顯差距,因此,所謂高收入者,很難在全國被統一界定。“但是,作為法制體現,這個問題又絕不能含糊。”
10萬元只能是參考標準 “只要您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就基本可以認定為高收入者。”叢司長說,這不是標準,但是經過他的初步調查,并根據目前市民的實際收入做出的一個測算。他根據手頭的一份資料,北京的人均收入目前在全國排名第6位,而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今年上半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8800多元,根據某些城市的經驗做法,所謂的高收入者,應該是人均收入的10倍,按照這個做法,他認為,稅務部門的保守做法是將高收入者的標準定為8~9萬元。 不久前,在武漢召開的“全國個人所得稅座談會”上,稅務專家們初步擬定,將年收入在6萬元以上的列入高收入人群,“這種分法可能將農村情況考慮在內”。叢司長認為,由于各地情況比較復雜、經濟形勢的變化也比較快,因此,“以此為放量,將高收入標準定為10萬元是站得住腳的”。 叢司長說,10萬元收入的數字,只是在綜合各種因素后的理論判斷,但具體到立法,我們應該慎之又慎,因為立法是一件極其嚴肅的事,不能以一個推算或一個比較的數據作為立法依據。“考慮立法中的‘高收入者’,一要考慮實際的收入水平,二要以經常性收入為主”。 摸清高收入者收入不容易 如果以年收入10萬元作為高收入者標準,固然有利于劃定“富人”圈,但是,想摸清高收入者的準確收入,想對高收入課稅,比想象的要難得多。“與一般納稅人相比,高收入者的納稅意識并不高。”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隊長黃朗輝說,這次,我們個稅法修改為什么備受關注,其中,對“為富不稅”、“為富不露”者,第一次用立法的手段說“不”。 我們國家有相當一部分的富人,為偷逃個人所得稅,可謂想盡辦法,對此,專家列舉出了常見的幾種: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簽訂假合同、假協議,少報收入少納稅,共同偷逃個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故意為納稅人隱瞞收入,進行虛假申報,并按虛假申報的支付收入數額扣繳個人所得稅;扣繳義務人不認真履行扣繳義務,隨意改變扣繳稅率;高收入者采取隱瞞收入的辦法逃避納稅,如將工資、獎金列應稅收入,而隱瞞各種補貼、勞務報酬、年終分紅等。 “這些手段都有一定的隱蔽性。”黃總說,要想使高收入者真正做到自行申報、自行納稅,就應該建立相對成熟的約束機制。目前,我國已有的做法是對高收入者實行建檔監控,并通過網絡與稅務部門聯系,及時追蹤重點納稅人,對他們的經濟活動、對他們的營業收入、對他們在外地的額外收入,都需要作一一核實。 據介紹,包括北京、武漢等地在內的許多地方,已建立重點納稅人自行申報制度,對私營業主、演藝人員、時裝模特、足球俱樂部球員、大中學教師等高收入者實施重點監控,北京海淀區等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重點監控名單,“一旦有了標準,今后還應該將標準線以上的所有人群,納入建檔監控范圍”。黃朗輝總隊長說,想摸清高收入者收入,本身就是個比較難的問題,由于收入的隱蔽性強,判定誰是高收入者時,肯定會有疏漏。 標準需在實踐中不斷調整 由于全國人大對于個稅法修正案的修改正在進行中,接受采訪的專家不愿對最終的標準作出斷言,相反,專家認為,從目前來看,規定制裁方法似乎比規定執行標準更有意義。“畢竟,新法的實施還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叢明司長引用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的話說,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目前只有試點,經驗不多,而自行申報的范圍,以逐步擴大并最終實現普遍申報為好,“這也就是說,必須自行申報的個人所得數額標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 “國外對于高收入者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黃朗輝說,我國在這個問題上,希望政策的制定者,既要法治也要科學,專家的這一觀點,與記者看到在人大網站上公布的消息大體相同:考慮到這一標準,如果在個人所得稅法中直接規定,在今后操作中既不便于調整,也不利于保護法律的穩定性,授權國務院確定并隨時調整比較妥當。 “由國務院根據形勢及時調整,有利于法律實施。”叢明副司長說,個人所得超過國務院規定數額的,對納稅人作出“依此為準、必須申報”的硬性規定,無論對于納稅人還是對于執法機關,都不會存在執行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