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8月22日訊 家住龍口黃城的王先生患便秘多年,幾天前,他花3480元買了100多盒包裝酷似藥品的軟膠囊,上門推銷的“專家”稱這種膠囊對王先生的病有獨特的療效,王先生吃了多日不見好轉,經藥監(jiān)部門鑒定,他買的并非藥品,只是一堆保健食品。
幾天前,經朋友推薦,王先生參加了某產品經銷商舉辦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免費查了體,還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活動組織者很快便派了一名“專家”上門為他診治。“專家”將
王先生的病情說得頭頭是道,并推薦他服用一種軟膠囊,說該產品治這病有特效。末了,對方還拿出一張宣傳小報。只見小報言之鑿鑿,既有病例報告,又有患者的服用效果證明,還有知名人士視察該產品生產基地的照片。看罷小報,王先生毫不猶豫地掏出3480元,一下子買了100多盒。連吃數日,病情絲毫不見好轉。王先生心中生疑,便到當地藥監(jiān)部門咨詢。經稽查人員仔細鑒別,王先生買到的并非藥品,而是保健食品。得知真相后,王先生懊悔不已。
藥監(jiān)部門提醒市民:保健食品著重調節(jié)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區(qū)分是藥品還是保健食品,主要看該產品包裝盒上所標注的批準文號,印有“國藥準字”便是藥品,印有“衛(wèi)食健字”或者“國食健字”便是保健食品。近幾年,保健食品宣傳手段花樣翻新,其中往往隱含陷阱,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辨別,謹慎購買。(記者 趙冬梅 通訊員 謝基軍)責任編輯:呂淑玉(來源:水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