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中七城:老工業基地迷失產業集群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07:29 第一財經日報 | |||||||||||
遼寧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韓東太3月份帶隊考察浙江、上海區域經濟發展時深有感受:“我省雖然大城市多,但除沈陽、大連以外城市實力不強,區域市場發育不足,市際間經濟聯系不密切,未能形成整體合力。特別是對省情的認識不及南方省份透徹清晰,有關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規劃制定已經落后5年以上。” 本報記者 孫榮飛 發自沈陽
遼寧中部7城市(沈陽、鐵嶺、撫順、本溪、鞍山、遼陽和營口)有著足可炫耀的本錢。 到2004年,遼寧中部城市群城市化水平達到58%,GDP接近全省的60%,并形成了以機械加工、裝備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支柱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基礎設施功能齊全,哈大電氣化鐵路、高速公路及哈大國道主通道縱貫橫通,交通化密度遠高于長三角地區。 “沈陽經濟區擁有完整的重化工業體系和配套能力,這種適合新經濟增長周期的產業群在全國其他地方并不多見。”最早提出遼寧中部區域合作的遼寧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馮貴盛對遼寧中部城市的優勢贊不絕口。 但現實卻是,沈陽與周邊城市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分工合作缺失得讓人吃驚。 城市間缺乏產業分工紐帶 鐵西區區委書記谷春立發現,在大沈陽經濟區的7個城市中,沈陽、營口屬于以生產制造業產品為主的城市,但原材料很少來自周邊城市;鞍山、撫順、本溪、鐵嶺都屬于以原材料為主的資源型城市,但這些原材料工業城市和加工型工業之間的連接度比較小,城市間缺少產業分工與合作。 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馮景昌坦承,盡管鋼材原料主要來自鞍鋼和本鋼,但后續的相關系列產品目前都是由沈重自己生產,不像南方分工很細,有著穩固的合作鏈條。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世錦看來,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大而全、小而全,企業間條塊分割,形式上看一個區域內集中著大批同行業企業,但專業化分工程度很低。這種形態是一種“企業集中”,并未形成“產業集群”。 遼寧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韓東太3月份帶隊考察浙江、上海區域經濟發展時深有感受:“我省雖然大城市多,但除沈陽、大連以外城市實力不強,區域市場發育不足,市際間經濟聯系不密切,未能形成整體合力。特別是對省情的認識不及南方省份透徹清晰,有關區域經濟的發展研究、規劃制定已經落后5年以上。” 七城合作條件何時成熟? 4月7日,遼寧中部7城市市長在沈陽簽訂了《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合作協議》,合作內容涉及19項內容。此后,原主管農業方面的沈陽市發改委副主任郭向達就多了一份活:負責統籌協調落實《合作協議》的各項工作。 這份工作使他在五六月份變得很忙。5月初,沈陽與撫順、本溪、遼陽、鐵嶺5市組團齊赴浙江等地招商;5月末,在沈陽人才市場和沈陽科學宮兩地,7城市首次聯手招人才;到6月,以沈陽為中心,連接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遼中、新民的遼寧中部環線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這個項目在《合作協議》中列在第一位;6月30日,就渾河整治和兩岸的開發,沈陽與撫順舉行座談會并提出《沈撫兩市共同發展規劃匯報綱要》。 但這些并沒能給人一種7城市已轟轟烈烈展開實質性合作的印象。 “5月份的兩次城市合作,更多的是其他城市借助于沈陽已有的網絡和平臺優勢,難度并不大。”沈陽市政策研究室主任彭林說。 對于6月份的公路建設開工,郭向文承認這早已列入省里規劃,是省交通廳所推動。“至于和撫順進行渾河兩岸開發,這也早已經是納入沈陽市規劃。” 而對城市合作具有實質意義并且也寫進合作協議的產業整合、金融服務和貿易流通,則至今未見聲息。 作為沈陽經濟區中心的沈陽市,在簽協議兩個月后保持了相當的謹慎。直到6月中旬,沈陽市政府才下發文件將《合作協議》的19項內容逐一劃分到各部門。 “領導對合作能達到多大程度,心里沒有底。”沈陽市政府一位處級干部向記者分析,“現在,各城市之間更多是在對接當中,目前是開個會議、統一統一思想。這比以前的一般性聯系要進一步,但城市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事情還不確定。” 歷史負擔可能使城市腳步走偏 在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上的南湖五金市場里面,整齊地擺賣著高空作業平臺、切割機電動工具。“這些都是從浙江、廣東等地運過來銷售的。”沈陽僑星五金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廣玉說,“這些小型機械產品,沈陽企業不會去生產。” 馮景昌坦承,沈陽重型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結構偏重型化,“這是計劃經濟時確定的分工,現在轉型還有些困難。” 在2004年,沈陽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6%。類似的是,鞍山和本溪則是以冶金工業為主的專業性工業城市,冶金工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為41%和66%,撫順是以石油化工、鋼鐵和煤炭開采業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城市,石油化學工業產值比重為32%,鋼鐵工業產值比重為13%,遼陽是以化纖工業為主的專業性工業城市,化學工業的產值比重53%。 這種產業結構的“虛高”現象隨著原有支柱產業衰退或結構急劇變動,上世紀90年代沈陽開始出現大量工人下崗,同時由于城市內產業結構單一,再就業渠道變得非常狹窄。 在重工業衰敗的背景下,上世紀90年代末沈陽決定采取“退二進三”的產業政策以圖拯救。“結果是,與上海、廣州不一樣的是,沈陽沒能很好地發展出信息咨詢、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這些高附加值產業,而是發展了批零貿易、餐飲、運輸這些傳統行業。”遼寧省委黨校副教育長孟翔飛說。 沒有工業化推動的“退二進三”政策,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沈陽就業問題雪上加霜。 為求解困局,2000年上任沈陽市市長的陳政高放棄“退二進三”政策,并通過2003年環境年、2004年項目年、2005年工業年這“三部曲”圖求做大第二產業。陳政高選擇了不間斷的招商引資,由此也獲得了招商市長的稱號。 這帶來了扎實的回報:今年上半年沈陽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幅達到40.8%,位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 盡管如此,“總體上,沈陽還是處于吸納和集聚大于輻射階段。進一步擴大經濟總量,實現產業擴張和產業升級,無疑仍是沈陽面臨的首要任務。”郭向達說。(本報記者李彬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