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能源合作的青春夢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1日 13:0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 陸志明 中印能否達成一致的能源合作協議,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事關重大的挑戰,因為這關系到兩國乃至泛亞能源合作能否翻開新的一頁。 事實上,中印的能源合作設想由來已久。早在2004年10月,印度就提議中印在能源
在中印能源合作問題上,美國能源專家海伯格認為:合作是印度在與中國競爭時產生的本能反應。這樣缺乏客觀性的分析充其量只能應用于短期的研究,中印在能源合作方面的長期基礎主要出自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的考慮。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兩者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能源安全左右地緣政治的決策;地緣政治操控能源安全的保障。 基于能源安全方面的考慮主要有兩點:一是兩國同質惡性競爭造成的低效率。中印經濟的飛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能源缺口,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的原油需求已接近了670萬桶,而印度的原油需求量也達到了255.5萬桶。嚴重的能源危機迫使兩國采取在能源富裕的國家進行大量的投資,這既造成了兩國之間的直接競爭,如中國擊敗了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獲得了在安哥拉的石油勘探權,也使雙方在能源爭奪方面的開支倍增,中國在安哥拉的勝利主要來源于大量的雙邊援助。 二是克服“亞洲溢價”的存在。與歐洲和美國不同,亞洲國家購買原油并未取得一致,通常只是單獨進行交易。這嚴重影響了談判的效率,造成了亞洲能源“溢價”的存在,有數據分析顯示:自1992年起亞洲的石油價格就高出歐美1至1.5美元每桶,而且目前已擴展到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等領域,亞洲石油消費國為此平均每年向石油生產國多支付50億至100億美元。 從短期來看,要想建立泛亞洲能源安全網絕非旦夕能夠完成,目前尚有很多前期準備未能完成。當前可堪合作的能源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中印原油開采和運輸方面。 從長期來看,建立泛亞洲能源安全網,搭建亞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共享平臺是必然的趨勢。目前比較有潛力完成該平臺的國際組織就是擴大以后的上海合作組織。今年7月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三國成為該組織的準成員國觀察員國,再加上原有的中亞四國和俄羅斯,該組織囊括了除日本外的亞洲所有重要能源出口國和進口國。這一狀況自然使擴容后的上海合作組織更加以經濟,尤其是能源合作為發展重點。 不僅如此,該組織擴容后的能源合作還可能影響到世界能源市場的格局。《亞洲時報》就曾指出,2005年俄羅斯可能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并有能力“輕而易舉推動原油價格超過每桶100美元”;同時,作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中國的能源需求變動也在牽動著世界能源市場的每一根神經。 對內合作主要體現在在亞洲內部建立類似“歐洲能源憲章”的地區能源合作機制,這一機制的內容深廣,包括建立共同儲備、應急反應機制以及信息共享網絡等。同時,也可以加強亞洲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甚至可以簽訂長期的出口協議,既保證原油生產國穩定的輸出,也保障了原油消費國穩定的供給。 對外統一主要體現在建立統一的亞洲能源市場,統一定價,增強對價格的影響力,抵消“亞洲溢價”。亞洲的原油進口國可以更多的與國際產油國組織進行談判,以“集體訂購”的方式爭取到更為有利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