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生存:連創新高的油價和無奈蒸發的薪水(6)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1日 11:37 新京報 | |||||||||||
波瀾之下的災難 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高能源價格沒有任何影響。 杰克·維塞在加州帝王谷擁有7000英畝的農場,現在他的主要擔心不是氣候或者全球競爭,而是持續增長的能源價格。這名第四代農場主說:“那讓我驚慌”。
美國農業部估計,農民今年將要為汽油支付82億美元,比兩年前增加了21%.再加上與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密切相關的肥料和殺蟲劑等費用,以及電力費用,農民將連續第三年為能源相關的項目付出更多的錢。 問題在于,石油幾乎涉及所有的產品生產。人們在支付汽油費用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衣服、藥品乃至需要運輸的所有商品都在為油價上漲付出代價。到目前為止,由于生產這些商品的企業在供給鏈條的某處消化了這些費用,因此,消費者還沒有直接受到這些隱性漲價因素的煎熬。但是情況已經開始變化了。雖然從宏觀層面上看,經濟形勢并不像許多人所預計的那么糟糕。但是在許多航空公司提高了機票價格,之后,化學工業也受到了影響。 標準普爾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大衛·韋斯認為,今年美國的GDP可能會由于油價高企而減少1.5個百分點。他預計,與去年4.2%的增長相比,今年美國的GDP仍將維持在堅實的3.7%. 雖然油價上漲對于宏觀經濟的損害并沒有惡化,至少目前還沒有,但是沒有人能預言油價對經濟影響的轉折點:到底是75美元還是100美元的油價會將對經濟的拖累變成災難呢? 離開石油的未來 1850年,美國的大多數家庭使用靠鯨油燃燒的油燈,隨著需求的增加,鯨類數目下降,鯨油的供給逐漸縮減,而價格開始上升。接著替代的燃料例如無煙煤油開始橫掃美國市場。到1895年,當埃德溫·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鉆到石油之后,5/6的鯨油燈被新的燃料取代,這使得捕鯨者大為吃驚,在鯨類被捕完之前,他們的顧客就已經被競爭對手贏走了。 現在原油有可能重復同樣的歷史。在原油價格達到每桶50美元的時候,世界每天就需要為石油支付40億美元。 盡管美國今天比過去消耗了更多的能源,但是這種消耗也變得更有效率了。高技術對制造過程的改進使得制造同樣產品消耗的能源更少。而如果能越早找到廉價的替代燃料,那么獲得更大盈利的時間也越早。 傳統上,經濟學家認為,當油價達到每桶50美元,替代燃料就成為經濟可行的選擇。甚至有人認為,當油價還只在25美元的時候,替代燃料就已經是可行的了,而現在只不過是這種觀點變得更加受人擁護而已。 對于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國,這似乎意義重大。 《新聞周刊》最近的一篇文章就認為,在2025年前將美國石油消耗量縮減一半,在2050年前完全擺脫石油的束縛,同時不影響經濟快速發展,這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首先,對石油的需求可以通過高效重復利用石油而得到縮減,另外,一部分石油可以被天然氣或者其他生物燃料所取代。 根據一份去年刊登在洛基山學會的美國政策分析報告,上述變化的費用相當于每桶15美元的原油。即使屆時真的如美國政府預測的那樣,原油價格在2025年將降到26美元/桶,美國每年也能夠節省700億美元,而世界其他國家也將按照比例獲益。 雙倍的原油使用效率并不很困難。即使在許多高效利用能源的國家,一些有效節約和替代原油的方法都還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例如汽車制造商可以將輕型卡車的油耗率提高到每100公里3.6升,將汽車油耗率提高到每100公里2.6升。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一輛中型多用途運動車的價格上漲2550美元,但是這個增加的價格在美國只要2年時間就可以從燃料費用中節省出來,在歐洲則只需要1年。 在未來幾年中,用新型鋼材制造、電動推進混合燃料,或者更加輕便堅固的合成碳材料出現,新的制造技術就可以制造出更加寬大、舒適和更安全的汽車,它們的重量和燃料消耗減半,同時生產成本也不會增加。 現代空氣動力學、輪胎學、工程學和材料科學也可以成本低廉地將重型卡車或者飛機的燃料利用效率翻倍。波音公司最新的787型飛機相比之前的型號來平均每英里每名乘客要節省20%的燃料。 重組美國的汽車、卡車和飛機工業需要900億美元的投資,這聽起來很多,但是如果按照10年來平攤,只相當于每年美國3周的原油進口額。 除了節約一半原油,美國還可以用先進的生物燃料取代額外的20%的原油,或者使用天然氣來進行更多的節約。生物燃料需要900億美元的投資,但是這比26美元一桶的原油更經濟環保。在其他國家,細節方面也許會有所不同,但是機會是相似的,例如同樣需要大量進口燃料的日本。 在美國,完全解決原油需求的問題需要1800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一半用于發展高效節能交通工具,另一半用于發展先進的生物燃料。到2025年,這將每年節約1550億美元,創造1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挽救100萬個當前的就業機會,并且減少26%的氮排放。對于歐洲、亞洲或者拉美來說,做同樣的事情也會獲得相應的好處,甚至更多的好處。 要實現這些變化,并不需要命令、津貼和稅收,而是需要聰明的商業策略和開明的政府政策來除去采用新技術會面臨的障礙。一旦能做到上述的內容,只需要兩代的時間,曾經是我們力量來源、同時也是我們弱點的石油,就可以像鯨油燈一樣成為歷史。 本報記者 馬晶 綜合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