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數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0日 09:29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 丁汀 很多人習慣了、麻木了。遇難礦工的尸體和家屬們痛不欲生的表情被幻化成一些數字:去年10月的河南大平礦難是148人,11月的陜西銅川礦難是166人,今年2月的遼寧孫家灣礦難是214人,這一回,廣東的興寧礦難是123人。
有些事情是“老生常談”,比如安全欠賬,比如違規開采,比如官商勾結。處理的手段也是一致的,很多煤礦被勒令停產整頓,很多人被問責免職,很多人成了口誅筆伐的對象:這一回更嚴厲一些,據說,在廣東,已經有61家煤礦被撤銷了“安全生產許可證”。 你也可以想像,這樣的事情一定還會上演,因為你已經看到了,在每一次重大礦難之后,自上而下的決心有多大、動作有多大。 但似乎都不管用,以生命為代價的礦難還是層出不窮——不過是換個地方,換個數字,或者換一種事故方式:透水或者瓦斯爆炸。 冷漠的數字 根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統計,2005年的上半年,全國煤礦事故死亡2672人,比上年同期增長3.3%。雖然同比呈漲勢,但是比較5846人的全年目標(占45.7%),這個成績單還算不錯。 但遇難者家屬的悲痛,絕不會因此有絲毫減輕。 就在中國確定實施“安全控制指標”之后不久,2004年4月,在國家安全生產局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美國的杜邦公司給出了他們的理念:在杜邦公司,所有的安全目標都是零,包括零傷害、零職業病和零事故。 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杜邦有近乎苛刻的安全指南。安全指南告誡員工:“若不能肯定某工作是安全的,就不要做。” 有200年歷史的杜邦公司,超過60%的工廠實現了“0”傷害率。杜邦目前在中國的27家獨資及合資企業和3個分公司,在安全生產方面均實現“0”傷害率。 也許,在中國任何一家煤礦,提出“0”死亡的控制目標,是苛刻的。 同樣在安全生產局的統計中,另一組數字卻耐人尋味:上半年發生的特大事故(死亡人數超過10人)為24起,同比增長33.2%。 特大事故激增,而一般事故越來越少,這并不是這半年的“特色”,它已經成為中國煤炭安全生產的“趨勢”,至少在統計上是這樣。 這有悖于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則”,該法則說,每一件重大事故的背后,應該隱藏著近30件輕微的災難。越重大的事故,是越難以隱瞞的,越小的事故,則更具備“處置”的空間。中國重大事故一再上升的現實說明了一個問題:不能隱瞞的被暴露出來了,而能隱瞞的,則悄悄地從統計中消失了。 “死亡指標”被倒賣、轉移的現實,似乎給出了答案。 合理的邏輯 因為興寧礦難,興寧市、梅州市的市長們已經下臺了;因為興寧礦難,廣東省煤礦的“停產整頓”以及數十家煤礦被取消經營資格也成了現實。 看起來嚴厲的措施,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這為更多礦難被隱瞞,提供了合理的邏輯。 除了在事故中喪生的遇難者的家屬,還會有誰愿意“暴露”礦難的真相? 對企業主而言,礦難不僅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賠償),還有經營資格被取消(這意味著失去了更大的利益),甚至是面臨牢獄之災; 對于地方官員而言,且不論這些煤礦中有他們多大的利益,單單是“停產整頓”帶來的對地方經濟的損害,就足以影響他們的仕途,更何況罷官去職。 所以就有了“民不舉,官不究”的默契,倘若礦主們能夠讓家屬閉嘴,讓上級不聞——不管是依靠什么手段,那么“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又有何不可呢?
|